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猛,字世雄,本名勇。五岁而父清遇害。陈文帝军度浙江,访之,将加夷灭。母韦氏携之遁于会稽,遂免。及长,勤学不倦,博涉经史,兼习孙、吴兵法。以父遇酷,终文帝之世不听音乐,蔬食布衣,以丧礼自处。宣帝立,乃始求位。太建初,释褐郗阳王府中兵参军,再迁永阳王府录事参军。猛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至是诏随大都督吴明彻略地,以军功封应阳县子。累迁太子右卫率,徙晋陵太守。威惠兼举,奸盗屏迹,富商野次,云“以付王府君”。郡人歌之,以比汉之赵广汉。祯明二年,诏授镇南大将军、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寻命徙镇广州。未之镇,而隋师济江,猛总督所部赴援。时广州刺史临汝侯方庆、西衡州刺史衡阳王伯信并隶猛督府,各观望不至。猛使高州刺史戴智烈、清远太守曾季远各以轻兵就斩之而发其兵。及闻台城不守,乃举哀素服,藉稿不食,叹曰:“申包胥独何人哉!”因勒兵缘江拒守,以固诚节。及审后主不死,乃遣其部将辛昉驰驿赴京师归款。隋文帝大悦,谓昉曰:“猛怀其旧主,送故情深,即是我之诚臣。保守一方,不劳兵甲,又是我之功臣。”即日拜昉开府仪同三司,仍诏猛与行军总管韦洸便留岭表经略,遣玺书劳猛。讨平山越,驰驿奏闻。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以其长子缮为开府仪同三司。猛寻卒于广州,文帝闻而痛之,遣使吊祭。
(节选自《南史》二十四卷)
[注]①藉稿:坐在草垫上。②申包胥: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吴国攻入楚都郢,楚昭王出逃到随。为复国,申包胥来到秦国请求帮助,在秦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国君臣。申包胥被列为中国的忠贤典范。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B.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C.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D.杨素贺/因曰/昔汉武此地闻喜/用改县名/王猛今者/告捷远符前事/于是又降玺书褒赏/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史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两大部类,其中“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史”为史书。
B.释褐指始任官职,“褐”为古代平民所穿粗布衣服,“释褐”即脱去平民衣服,担任官职。
C.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汉代将“郡守”更名为“太守”,后代又更名为“知府”。
D.诏,皇帝下命令。诏,也指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朝廷其他官员下达的文告也可以称为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猛经历凶险,好学自律。他五岁时父亲遇害,幸亏母亲韦氏带他出逃才避免了陈文帝的诛杀。他勤奋学习,因父亲遭遇太惨他不肯享乐,吃素食着粗衣。
B.王猛性情慷慨,建功立业。不仅凭借军功被升迁作太子右卫率,而且在任晋陵太守时,恩威并施,使盗贼匿迹,百姓人人歌颂,把他比作汉代赵广汉。
C.王猛忠君爱国,固守节操。被任命镇守广州,听闻台城失守后,穿上孝服,坐在草垫上,不肯进食,率兵据守长江。
D.王猛深受隋文帝信任,屡受嘉奖。文帝因他派部将前来表达忠君的诚意,非常高兴,并且派人带着盖有玉玺的书信慰劳王猛,死后派人吊祭追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猛慷慨常慕功名,先是上疏陈安边拓境之策,甚见嘉纳。
(2)时文帝幸河东,会猛使至,大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6 09:03: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萧劢字文约,喜愠不形于色。位太子洗马,母忧去职,殆不胜丧。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风雨,仆卧中路,坐地号恸,起而复前,家人不能禁。其父景特所钟爱,曰:“吾百年后,其无此子乎。”使左右节哭。服阕,除太子中舍人。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劢乃奔波,届于江夏,不进水浆者七日。庐于墓所,亲友隔绝。会叔父昙下诏狱,劢乃率昆弟群从同诣大理,虽门生故吏,莫能识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称。迁宣城内史,郡多猛兽,常为人患,及劢在任,兽暴为息。又迁豫章内史,道不拾遗,男女异路。徙广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数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赍酒肴以送劢,劢皆为纳受,随以钱帛与之。至新淦县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盘擎鳅鱼,自送舟侧奉上之,童儿数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及劢至,纤豪不犯,岁十余至。俚人不宾,多为海暴,劢征讨所获生口宝物,军赏之外,悉送还台。前后刺史皆营私蓄,方物之贡,少登天府。自劢在州,岁中数献,军国所须,相继不绝。武帝叹曰:“朝廷便是更有广州。”有诏以本号还朝,而西江俚帅陈文彻出寇高要,又诏劢重申蕃任。未几,文彻降附。劢以南江危险,宜立重镇,乃表台于高凉郡立州。敕仍以为高州,以西江督护孙固为刺史。征为太子左卫率。
劢性率俭,而器度宽裕,左右尝将羹至胸前翻之,颜色不异,徐呼更衣。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少交结,唯与河东裴子野、范阳张缵善。卒于道,赠侍中,谥曰光侯。
(选自《南史·萧劢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愠不形于色    形:表现
B.仆卧中路   仆:仆人
C.会叔父昙下诏狱   会:适逢
D.各赍酒肴以送劢   赍:带着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服阕”意味着守丧完毕,可以重新任职。
B.诏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此监狱里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如明代的锦衣卫就是诏狱的一种。
C.迁,泛指官职的升降和调动。通常“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超迁”表示贬官。
D.敕,指帝王的诏书、命令。在古代,“敕”字通常与皇权联系在一起,如“敕符”指的是书有皇帝命令的凭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萧劢为子至孝。为母亲守孝时他悲伤过度几乎不能操办丧事,常到母亲墓前表达哀思;父亲去世后,他在墓旁结庐而居,断绝亲友往来。
B.萧劢为政有方。他因善于治政而被称颂,其治所豫章郡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男女守礼;赴广州任职之时,无论老少皆至情相送。
C.萧劢为官清廉。他到广州任职后,革除此前官员的贪婪积弊,不侵扰盘剥外国商船,外国商船多次向朝廷进奉,供给国家军政所需。
D.萧劢大度博学。随从不慎将菜汤洒到他身上,他并未怪罪;他治学勤奋,刘显曾拿书问他,他对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数都不出错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薨于郢镇,或以路远,秘其凶问,以疾渐为辞。
(2)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至,多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过三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寇)俊字祖俊,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利得绢一匹。俊于后知之,乃曰:“得财关行,吾所不取。”访主还之。
大乘贼起,燕,赵扰乱,俊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数骑侍郎。累迁司空府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俊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吴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人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俊曰:“史底穷人,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俊守正不挠,拜司马,其附椿者咸责焉。二年,出为梁州刺史。人俗荒犷,多为盗贼。俊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
大统三年,东魏授洛州刺史,俊因此乃谋归阙。五年,将家及亲属四百余口入关,拜秘书监。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俊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十七年,加散骑常侍,遂称笃疾,不复朝觐。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帝与之谈论,不觉屡为之前膝。及俊辞还,帝亲执其手,曰:“公年德俱尊,朕所钦尚。乞言之事,所望于公。宜数相见,以慰虚想。”以御舆令于帝前乘出。顾谓左右曰:“如此事,唯积善者可以致之。何止见重于今,亦将传之万古。”时人应以为荣。卒年八十二。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十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该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
B.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
C.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
D.明帝尚儒重德/特钦赏之数加/思赐思与相见/俊不得已/乃入朝/帝与同席而坐/顾访洛阳故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本意指移动、搬换、转变,后来指变动官职,“迁”“左迁”“擢”“除”等。一般都指升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B.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古代设庠序以化于邑,《孟子·滕文公上》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C.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传说中,《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指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D.四部,是古代图书分类的名称,一般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是按经、史、子、集的方式编排的。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发品格高尚,不重财利。家人卖给别人东西,从中留下了一匹绢,寇俊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就设法找到买主,将绢归还给了他。
B.冠俊忠于职守。他主管建造永宁佛寺,对花费的财物清清楚楚,主管的官员都不敢欺瞒他,等到佛寺建成后,他得到了灵太后的赞赏。
C.寇俊治政有方,梁州民风野蛮,很多人做了盗贼,他担任制史后,下令兴建学校,教化百姓,勉励农业,在几年之内,风俗全部革除。
D.冠俊不媚权贵。百姓史底和司徒杨椿争讼田地,一些官员说杨椿有理,但寇俊却把地判给了史底,这让那些依附杨椿的官员内心自责不已。
【小题4】把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
(2)如此事,唯积善者可以致之。何止见重于今,亦将传之万古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又名“鹤书”),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③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④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严重的毁弃。“乱”指战乱,“烧”字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被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伤怀之感,“恋吾庐”表明了诗人逃离官场、归隐田园之后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指不用心机,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了诗人归隐的真正原因。
D.颔联下句写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反思。对镜自照,诗人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没有在更早的时间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不再做官的决心。
E. 颈联诗人描写了“庐”中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同时,“孤屿”与“小栏”互相映带,从“孤”字、“小”字和“满”字、“韵”字中,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境。
【小题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是怎么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