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小题1】(小题1)下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描绘了傍晚时分,灞原之上风雨停歇,雁群自北向南不断飞过的萧瑟画面。
B.作者看到他乡树木落叶纷纷,想到自己间留于外地,頓生落寞漂泊的伤感之情。
C.“寒”字写出在寒气的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饥寒交迫让作者难以维系。
D.尾联诗人感慨自己寄居灞上多时面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怀才不遇的苦闷。
E. 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赚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小题2)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5-13 03:01: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鄞有高世之士,曰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

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见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菊也,先生也,真所谓贤友朋也。

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爱,不贤也吾其弃。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

(取材于元戴良《爱菊说》)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 ) (2)与为忘形交者( )
(3)则思厉节操 ( ) (4)若相磋以道,相以德 (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学广闻多   仰视,俯而思
B.夫如是,菊也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贤也吾爱   皆出于此乎?
D.有则必为先生之爱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
【小题3】用“/”为文中划波浪线语句断句
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
(2)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
【小题5】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任昉传

①任昉字彦升,乐安博昌人也。昉孝友纯至,每侍亲疾,衣不解带,言与泪并,汤药饮食必先经口。

②初为奉朝请,举兖州秀才,拜太学博士。永明初,卫将军王俭领丹阳尹,复为主簿。俭每见其文,必三复殷勤,以为当时无辈。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后而起。齐武帝谓昉伯遐曰:“闻昉哀瘠过礼,使人忧之:非亡卿之宝,亦时才可惜,宜深全譬!”遐使进饮食,当时勉励,回即殴出。昉父遥本性重槟榔,以为常饵,临终尝求之,剖百许口,不得好者,昉亦所嗜好,深以为恨,遂终身不尝槟榔。遭继母忧,昉先以毁瘠,每一恸绝,良久苏。庐于墓侧,以终丧礼。哭泣之地,寸草不生。昉素强壮,腰带甚充,服阕后不复可识。齐明帝深加器异,欲大相擢引。为爱憎所白,乃除太子步兵校尉,掌东宫书记。昉奉世叔父母,不异严亲;事兄嫂恭谨。外氏贫阙,恒营奉供养。奉禄所收,四方饷遗,皆班之亲戚,即日便尽。

③性通脱,不事仪形,喜愠未尝形色,车服亦不鲜明。武帝践阼,历给事黄门侍郎,吏部郎。出为义兴太守,岁荒民散,以私米豆为粥,活三千余人。时产子者不举,昉严其制,罪同杀人。孕者供其资费,济者千室。在郡所得公田奉秩八百余石,昉五分督一,余者悉原,儿妾食麦而已。龙人彭城到溉、溉弟洽,从昉共为山泽游。及被代登舟,止有绢七匹、米五石。至都无衣,镇军将军沈约遗裙衫迎之。出为新安太守,在郡不事边幅,率然曳杖,徒行邑郭。人通辞讼者,就路决。为政清省,吏人便之。卒于官,唯有桃花米二十石,无于为敛,遗言不许以新安一物还都。杂木为棺,浣衣为敛。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武帝闻问,方食西苑绿沈瓜,投之于盘,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追赠太常,谥曰敬子。

(节选自《南史·任昉传》,有删改)

(注)①举:养育,抚养。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复为主簿  (2)非亡卿之宝
(3)亦时才可惜,宜深    (4)为政清省,吏人便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庐于墓侧   不如而厚遇之
B.喜愠未尝形色 而君幸赵王
C.良久苏     臣敢上璧
D.就路决焉     复驾言兮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父丧去官,泣血三年,杖后而起。
(2)阖境痛惜,百姓共立祠堂于城南,岁时祠之。
【小题4】阅读第②段,具体说说齐明帝对任昉深加器异的原因。(用自己的话表述)
【小题5】依据全文,除了表现任昉“孝友纯至”之外,还表现了他怎样的人格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 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 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 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 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 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 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 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徵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 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 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 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贵顺物情 物:人
B.宫中卑湿  卑:地势低下
C.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 品秩:品级身份
D.每节己以顺人 节:节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也 为其无道,天命陛下代之
B.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请至于再三
C.请营一阁居之 每节己顺人
D.竞为无限,至灭亡     若来请,糜费良多
【小题3】以下六句话,全都是唐太宗崇尚俭约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    ②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   ③财帛富饶,无饥 寒之弊。④若遂.来请,糜费良多。⑤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⑤D.③⑤⑥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B.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C.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D.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小题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 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 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徵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 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2)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