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桃花
白居易
一树红桃亚
注
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
注
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
注
来折一枝。
(注)亚,通“压”。校,通“较”,比较,较为。白侍郎:白居易当时为刑部侍郎。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引起后文的议论。
B.颔联写作者一个“闲人”,在斜日临照下,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美丽绽放的桃花。与尾联“春深欲落”句照应,表现作者的伤春之情。
C.颈联作者将“晚桃花”与“寒地材”“贫家女”进行对比,既显露出锐利的讽喻,又含蓄蕴藉,表现作者对“晚桃花”的喜爱,对“寒地材”“贫家女”的轻视。
D.尾联紧承颈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反映出诗人不同流俗的见解。
E. 诗人所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非常传神。
【小题2】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26 01:04: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 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 爇(ruò):焚烧。② 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小题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冬尽年终之时”为“穷阴”。
B.首句中的“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雁默线烹”引用了典故,比喻有才能的人因遭到嫉妒而先被淘汰。
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E. 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
【小题2】通过这首诗能看出当时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情感?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2)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3)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 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小题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但联系全篇看,却自有情趣。而这正体现了白居易诗歌通俗平易的特点。
B.“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秋、冬、夏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C.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的蝉鸣颇似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伤之情。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这里可指宫城。此联表现了作者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E.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小题2】全诗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同类题4
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伟大的
主义诗人。他是中唐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注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开成三年(838),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禹锡任太子宾客分司,作者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联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隐含其中。
B.第二联说你我争拿十千钱买一斗好酒,醉眼相看只差三年就七十,“相看”二字再现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同病相怜场面。
C.第四联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写法上借助想象,虚写菊黄酒熟、共醉陶然的情形。
D.这首诗题目中的“闲饮”,表面上抒写解囊沽酒、豪爽痛饮的旷达与闲适,深藏的却是闲而不适、醉而不能忘忧的复杂情感。
【小题2】试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白居易(772-846)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