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②云和:地名,出产乐器。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
C.本诗摹写音乐使用的表现手法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同,都运用了“以声类声”来体现音乐的魅力。
D.“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白芷的芳香交织汇合,顺着流水,化作悲风飘过洞庭湖。
E. 全诗描摹了湘灵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小题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誉为神来乏笔,请结合诗歌,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0-28 12:46: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谯国夫人者,高凉冼氏之女也。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在父母家,抚循部众,行军用师,压服诸越。梁大同初,罗州刺史冯融闻夫人有志行,为其子高凉太守宝娉以为妻。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至是,夫人诚约本宗,使从民礼。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口,遣召宝。宝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无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诈君共为反耳。”宝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注),乃称有疾,铸兵聚众,而后唤君。今者若往,必留质,愿且无行,以观其势。”数日,迁仕果反。夫人曰:“若君自往,必有战斗。宜遣使诈之,卑辞厚礼,我将千余人,步担杂物,得至栅下,贼必可图。”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及宝卒,岭表大乱,夫人怀集百越,数州晏然。高祖遣总管韦洸安抚岭外。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献于陈主,晋王广遣陈主遗夫人书,谕以国亡,令其归化,并以犀杖及兵符为信,夫人见杖,尽日恸哭。遣其孙魂帅众迎洸,岭南悉定。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夫人为谯国夫人。皇后以首饰及宴服一袭赐之,夫人并盛于金箧,并梁、陈赐物各藏于一库。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尽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赐物具存,此忠孝之报也,愿汝皆思念之。”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为诚敬夫人。

(摘自《隋书·谯国夫人传》)

(注)台:台城,此处指朝廷所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B.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C.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D.宝从之/迁仕果大喜/觇夫人众皆担物/不设备/夫人击之/大捷/迁仕遂走/保于宁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兵符,又称虎符,是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制成两半,右半留存于国君,左半交予统帅,验合后方能生效。
B.岭南,五岭以南地区的简称,在两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苏轼就曾在此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
C.册,册立、册封,指古代帝王封立太子、皇后等。
D.谥,指历史上地位较高的人死后,给他的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称呼皇帝可用谥号,如隋炀帝、汉武帝,也可用年号,如唐高祖、乾隆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谯国夫人贤明能干,大公无私。在父母家时,能行军用师,管理诸越;出嫁后,能参决辞讼,亲族犯法亦不徇私情,使当地政令有序。
B.谯国夫人智勇双全,巧避祸端。刺史李迁仕想使诡计诱骗冯宝与之一起谋反,被谯国夫人识破,并用计攻破李迁仕营寨,大胜而还。
C.谯国夫人深明大义,平定岭南。谯国夫人看到晋王杨广送来的信及信物,知晓陈已灭亡后,立即率领众人归化隋朝,岭南地区才得以平定。
D.谯国夫人忠心为国,忠孝传家。谯国夫人历经三朝,一心为国,皆受到当朝皇帝的认可和赏赐,亦以此教育子孙,以赤心对天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融本北燕苗裔,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
(2)每共宝参决辞讼,首领有犯法者,虽是亲族,无所舍纵。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审言生闲,闲生甫。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祖)(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到)审言以文章显。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诸子),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地名),上谒,拜左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小),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解,不复问。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官去。客秦州,负薪拾橡栗自给。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不至。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暴至,涉(经历)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情不忘君,人皆怜之。坟在岳阳。有集六十卷,今传。
(节选自《唐才子传·卷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七岁属辞    属:写作
B.会禄山乱,天子入蜀   会:恰逢
C.伏惟天子哀怜之 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
D.陛下其忍弃之 其:代词,那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B.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C.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D.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是杜审言的孙子,年轻的时候家里贫困不能养活自己,在吴、越、齐、赵等地漂泊。后来考进士落榜,困居在长安。
B.杜甫多次献上赋颂,抬高自己,陈述自己重操祖上旧业的愿望。恰逢安史之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后来杜甫身穿破旧衣衫想要从鄜州投奔玄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
C.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经常对严武无礼,严武为此心中怀恨。有一次严武想杀掉杜甫,因为严武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D.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夸夸其谈。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杜甫多次身经叛乱,但能坚守节操,没有污点。
【小题4】翻译
(1)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
(2)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