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①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 城 人 多 言 足 下 家 有 积 货 士 之 好 廉 名 者 皆 畏 忌 不 敢 道 足 下 之 善 独 自 得 之 心 蓄 之 衔 忍 而 不 出 诸 口 以 公 道 之 难 明 而 世 之 多 嫌 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节选自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注:滫瀡(xiǔ 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泛指食物。滫,淘米水;瀡,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又称之为“瀡”。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B.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C.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D.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足下:对尊师长和用于朋辈之间的敬称,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表示敬称的词还有君、子、公、夫子、先生、大人、执事(称对方手下以代对方)等。
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侍郎、尚书为正副长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参元家遭遇了火灾,家里的一切被烧得干干净净,连烹调用的油脂、淀粉之类的东西都没了。
B.柳宗元祝贺的其实并不是王参元家失火,而是祝贺王参元可以因失火而得以施展才华,他的“贺”就是“吊”,是对王参元的宽慰和祝福。
C.作者对王参元的赞赏话积在心中五六年,在适当的机会对别人称道王参元的时候,却遭到了他人的嘲笑。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对当时官员选举任用中,贿赂盛行和清廉官员受诬陷的现实进行了讽刺。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
(2)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1-30 05:24: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孳:滋长、繁殖。
B.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烦:厌烦。
C.根拳而土易 易:更换。
D.字而幼孩  字:养育。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B.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其莳也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其皆出于此乎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橐驼种树经验的一项是(    )
①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③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④不害其长  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促尔耕,勖尔植
A.①②③B.③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树木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
B.第三段文字重点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对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在“爱”民,其实是在害民。
C.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D.作为寓言体的传记,本文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第二段文字重点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树“硕茂”的原因。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3)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宋清传

柳宗元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消药辅其方,易雠,威誉清。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取值。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市道交”岂可少耶?或曰:“清,非市道人也。”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选自《柳河东集》)

(简注)①雠(ch6u):出售。②庀疡(bǐyáng):头疮。③蚩妄:愚昧荒唐。蚩,无知。妄,荒谬。④翦翦:小气狭隘的样子。⑤庠塾:古代的学校名称。
(阅读指要)

本文赞扬宋清广施仁义,具有长远目光,因而最终能以义致富。文中以附势弃寒的士大夫作对比,辛辣地讽刺了这班人虽然身居高位,却目光短浅,追还私利,不能兼济天下,其所作所为令人可鄙可悲。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易雠(___________) (2)速已(___________)
(3)未尝取值(___________) (4)不能报,辄焚券(___________)
(5)终不言(___________)   (6)不清之为富也(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善药②清市不为市之道
B.①冀速②反争为之不
C.①清其有者欤②世之言,徒日“市交”
D.①其远取利,皆此②鲜有能清之为者
【小题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赞扬宋清“好义”的一组是(   )。
①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清皆乐然响应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④积券如山,未尝诣取值⑤清之取利远⑥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③④⑥
【小题4】文末,作者感慨“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2)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同类题3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回答下列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⑴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⑶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⑷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⑸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名我当____________     (2)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驼种树     非有能硕茂之也了。
B.偻,隆然伏行 甚者其肤以验其生枯
C.视而暮抚   而木之性以离矣
D.非有能早而之也 以夭梅梅为业以求钱也
【小题3】把第(4)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小题4】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中主张“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联系第(3)、(4)段,分析本文是如何由种树联系现实的。

同类题4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惴慄其隙也,则施施(yíyí)面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榛莽,焚茅夜,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遯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

(简注)①僇(lù)人:同“戮人”,即有罪的人。当时作者因王叔文案而被贬官到永州,故以此自称。②惴慄:害怕得发抖。柳宗元被贬官后,继续受到守旧派的攻击,所以他在永州一直惶恐不安,害怕遭受到更大的迫害。③袵席:席子,坐席。④岈然:凸起的样子。洼然:低陷,凹下的样子。⑤若垤(dié):好像小土堆。⑥攒:簇聚。蹙:压缩。⑦遯隐:隐藏。遯,同“遁”,逃道。⑧培:小山丘,小土堆。⑨颢气;“颢”同“灏”,浩。⑩万化:自然万物。冥合:暗合,自然吻合,浑然一体。⑪志:通“誌”,记。⑫元和四年: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
(阅读指要)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文章记述了作者登临西山所见的广阔宏伟境界,以及贬官后忧惧心情借此而淡化的精神感受。作者在写西山美景之前,先写他自以为已经占有永州所有的美好山水。这样写,主要是用来显示西山的奇丽独特。作者还有意突出西山之“怪特”、“不与培为类”的品性,显然是为暗喻他那耻与肖小为伍而卓然独立的高洁品德。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与山水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对幽丽清奇的山光水色的精心描绘,暗写出自己长期遭受迫害的满腔幽愤。本篇描摹真切,寓情于景,笔力矫拔,是山水游记的佳作。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居是州,惴慄(______)   (2)得而起,起而归(______)
(3)榛莽,焚茅茷(______)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之”与“皆在袵席下”句中“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其高下势,岈然洼然,若峌若穴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
D.故为文以志
【小题3】文中有些句子最后的字词与下一个句子开头的字词相同,例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则披草而坐”,“倾壶而则更相枕以而梦”;“觉而而归”等等。上述句子系动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小题4】末段中写酒醉的一笔,点出了文题中的________字。
【小题5】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①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②,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③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④去留。环堵萧然⑤,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⑥,箪瓢⑦屡空,晏如⑧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⑨。

赞⑩曰:黔娄之妻⑪有言,不戚戚⑫于贫贱,不汲汲⑬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⑭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⑮?

(注)①何许:何处。②会意:心得体会。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说:“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此同义。③造:来到。④吝情:感情上计较。⑤环堵:四周墙壁。萧然:空空无物。⑥褐:粗麻布。穿结:衣服穿孔补绽。⑦箪(dān单):竹制食器。瓢:饮器。⑧晏如:安然。⑨自终:自己过完一辈子。⑩赞:史传体例,是史官评论传主的结语。⑪黔娄之妻:黔娄:春秋时鲁国的高士,不求仕进,独善其身。下引两句,各本都作黔娄的话,无“之妻”二字。按此二句见《列女传》,是黔娄妻所说,应作“黔娄之妻”。 ⑫戚戚:忧愁。⑬汲汲:竭力求取。⑭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⑮无怀氏、葛天氏:传说是上古帝王,当为原始氏族部落首领。这里指上古原始纯朴社会阶段,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寄托。

乙文:种树郭橐驼传(节选)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莩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欣然忘   食:
(2)以乐其   志:
(3)驼种树   业:
(4)早以蕃   实: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好读书,不求甚解。
(2)非有能硕茂之也。
【小题3】甲文中的“赞曰”明确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4】乙文郭橐驼种树“无不活”的诀窍是①_________________;文中“他植者则不然”而“莫能如”的根本原因是②________________。
【小题5】就“传”而言,甲、乙两文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