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古意(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①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②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② 辽阳:指今辽宁辽阳市附近地区,为东北边防要地。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思妇的身世和处境,她寂然独居空闺,哪比得上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这独居空闺的寂寞之情,兴起了全篇绵绵的愁思。
B.颈联前一句承上文征戍之意,后一句承上文忆辽阳之情。这一联写征夫音书断绝,生死难料,思妇长夜不眠,愁断人肠。
C.本诗既有“郁金堂”“燕双栖”的正面衬托,又有"木叶”落、"秋夜长"的反面衬托,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
D.这首七言律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韵和谐,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小题2】本诗颔联中“九月寒砧催木叶,”一句,“木叶“一词是否能改为“落木”,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1-19 07:0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①黾勉:勉力,尽力。②兴尽方下山: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王子猷居山阴时,忽忆友人戴安道,当即登舟往访,经夜始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小题1】下面对诗的分析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人出游西山,偶然忆起隐居的旧友,不辞辛劳前往拜访,不料到门不遇,叩门无僮仆应承,窥室只见几案,杳无人踪。
B.诗人拜访的这位朋友,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通过他住的地方、房间的摆设以及作者对他的生活的推断,可以推测这是一位远离尘嚣、宁静淡雅的高士。
C.此诗虽是写拜访友人,但我们从行文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本人的性格特征,他应是一位喜爱山水、乐慕清净、豁达潇洒的高雅之人。
D.最后两句,化用王子猷访戴安道的典故,意在强调拜访友人尽兴后才下山。诗人未与朋友见面,但胸怀旷达,说自己已经领悟到清净妙理,不必等他回来。
E.寻访隐逸的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并不少见,此诗的新巧在于虽写不遇,但把隐逸者的生活和性格展现无疑,又借写不遇,抒发了诗人自己的幽雅情趣,老题材写出了新意。
【小题2】请结合全诗,梳理诗人的心境变化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