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含蓄高远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
B.此诗开篇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炼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引发了诗人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
C.首联上句写空间,兴致勃勃;下句写时间,意兴阑珊。两两对照,使读者自然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D.这首诗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汇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
E. 末尾两句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蕴含的情感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小题2】此诗颔联描写精妙,请作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12-24 06:17: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 ( )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
C.近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体诗,近体诗分两种,一种叫“绝句”,每首8句,分四联,分别叫首联、颈联、颔联和尾联。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一种叫“律诗”,每首4句。
D.“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王勃为“初唐四杰”之一,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滕王阁诗》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诗歌首联开门见山,用质朴苍老的笔法,先后从时间和空间上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使读者产生盛衰无常的感觉。
C.颔联描绘了一幅宴饮热闹的画面。建阁的滕王举行宴会的豪华场面吸引了南浦云和西山雨也来凑热闹。
D.“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一俯一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E. 颈联由空间描写转为时间描写,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抒发了生命短暂、繁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
【小题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尾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总起,三到六句以滕王阁为对象分层次地加以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全诗有总有分,首尾照应。
B.“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幕卷西山雨”两句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虽然抑郁,但不消沉。
【小题2】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句直接点题,写滕王阁俯临江心的沙洲。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气势。
B.第二句遥想当年滕王,身挂琳琅玉佩,坐着鸾铃马车,前来阁中举行宴会的热烈情景。
C.第三、四句写滕王死后滕王阁的冷落。画栋珠帘依旧,但阁前朝云暮雨,繁华不再。
D.第五、六句突出时间的沧桑。水中云影悠悠,风物换季,星座移位,已过多个春秋。
E. 第八句与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唯见长江天际流”蕴含的情感相似。
【小题2】此诗颔联描写精妙,请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蒲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本诗“画栋朝飞南蒲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两句,是如何表现滕王阁之美的?
(2)有人认为本诗蕴涵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认为包含了“华年易逝的悲哀”,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王勃(650-675)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