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A.觞满酌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B.颓然就醉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入深林,回溪   山之高而止
D.故为之文以   尽吾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常在于险远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C.望西山,如指
D.苍然暮色,自而至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则草而坐   披:分开
B.过湘江,染溪   缘:沿着
C.而起,起而归   觉:睡觉
D.心凝形   释:解除束缚
【小题4】对下列各句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A.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翻译: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恐惧不安。
B.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
翻译: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似尺寸之远,实有千里之遥。
C.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翻译: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翻译:青山萦回,白水缭绕,看外面与天边,向四面望去好像是一个整体。
【小题5】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用“恒惴栗”三字概括自己被贬后的心情。这三个字既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又同下文游西山时陶醉于自然美的欣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境界是游览西山而获得的心灵启迪,作者因此忘却了烦扰,获得了精神慰藉。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几句所描写的场景与《赤壁赋》中最后一段的场景颇为相似,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大相径庭。
D.这段文字在描写“西山”的景物时,对形容词和动词的选择运用简约而精当、准确而传神。将西山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地刻画出来,富于动态美。
【小题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31 06:1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韩愈论史官书

柳宗元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

若书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一韩退之耶?若果尔,退之岂宜虚受宰相荣己,而冒居馆下,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费?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衰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土,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无可准,明者所不,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甚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可痛哉1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西不为,又馆中他人及后生者些大感已,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注)①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期间曾给刘秀才和柳宗元写信,担心“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表示自己不愿意担任史官。这封信就是柳宗元对韩愈来信的答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违背
B.避不肯,尤非也    ,接近
C.孔子犹不而死也   :重用
D.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  道:谈论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他事自恐/勇气闻名于诸侯
B.刑祸非恐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劫哉
C.卒谁能纪传之耶/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不勉己欲勉人,难矣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顿首,原指以头叩地而拜,属九拜之一,此词最初见于《周礼》,常用于书信开头或结尾,表示谦敬的态度。
B.《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孔子所作,和《诗经》、《尚书》、《礼记》、并成为“四书”。
C.“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中的“周公”和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不是同一个人。
D.这是柳宗元给韩愈写的一封信,如果是韩愈给柳宗元的信,那么韩愈应该自称“退之”,称对方为“宗元”。
【小题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B.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C.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D.今学/如退之辞/加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理晰情笃的驳论文,作者既驳对方论点又驳对方论据,反驳中推理严密,既有形象性,又有讽刺性。
B.韩愈不肯修史,柳宗元则不以为然,一针见血地指出韩愈不修史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直、不得中道”。
C.柳宗元指出孔子、司马迁、班固、左丘明等人遭遇不幸虽各有原因,但跟他们做史官也有一定的关系。
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柳宗元不因和韩愈有私交而放弃原则,表明其正直坦诚的优秀品格。
【小题6】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2)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3)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已。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河东集》)

【小题1】柳河东,即 ,字  ,与韩愈一起倡导    。我们上学期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过他的文章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良久已(____________) (2)窥之黑(____________)
(3)愈以为有(____________) (4)更千百年不得一其伎(_________)
【小题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B.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
C.之可上D.其一少北而
【小题4】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投以小石B.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
C.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D.而君幸于赵王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小题6】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西山道口”为游踪的起点,一共写了两条道,一条往西,一条往北转向东。
B.第二条道路重点不到四十丈远便有一条小河,河边的石块上面形成女城和屋栋的形状。
C.本文重点记叙第二条道。第二条道上有河流、积石,有水障和城门。
D.第二段全是议论性文字,作者故作不肯定的言辞,委婉曲折地道出怀才不遇,横遭贬逐的不平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