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慈姥矶诗

何逊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近雾浮。

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注]①客:作者自谓。②归舟:指友人返回乘坐的船。
【小题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小题2】诗人在诗歌的后两联是怎样抒情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2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拟咏怀其十七

庾 信

日晚荒城上,苍茫馀落晖。

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

(注)庾信:南北朝著名文学家。作为南朝梁使者出使北朝西魏被扣留,梁为西魏所灭,被迫仕魏,北周代魏后,又仕北周。此诗为仕北周时所作。此诗写作背景:南方陈朝讨伐后梁,北周一批屡立战功、凯旋而归的大将率军援后梁攻陈,结果大败,陈军乘胜追击,直到北周沔州。①都护:西域国名,西汉昭帝时楼兰数反,傅介子奉命出使,刺杀楼兰王而返;②疏勒: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城,数败匈奴进攻,数十人坚守,终为汉军迎归。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日晚”与“落晖”照应,一二句写景只是为了交代点明时间“日晚”和地点“荒城”。
B.“都护”“疏勒”借用典故,意在突出此次南征的统帅,皆是一向立功边陲、威震敌国的名将。
C.“马有风尘气”描写将士们风尘仆仆从边塞归来,还带有边关战场上的征战气息。
D.结尾“闻道”将时空拓展到江南水军战场,“不解围”暗示战事虽未结束,而胜负大局已定。
【小题2】结合全诗,赏析“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二句。

同类题3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勉学

《颜氏家训》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见危授命;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苶(nié,疲倦,精神不振)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学之所知,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无闻,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不必得其理;千户县,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不必知楣横而棁(zhuō,梁上的短柱)竖也;问其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讽咏辞赋,事既优闲,材增迂诞,军国经纶,略无施用: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良由是乎!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chī)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己,但能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 承颜:指能顺承(父母的)脸色
B.千户县    宰:主管
C.但能之也  说:议论
D.春其华    玩:观赏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就论述了学习的目的,人们读书,本来就是为了要开发心智,提高认识力,有利于行动。
B.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培养奉养父母的人,可以培养奉养国君的人,改变平时骄横奢侈的人,可以教育平时暴虐凶悍的人,可以教育平时胆小懦弱的人,从而说明了读书做学问的重要性。
C.作者认为人们各方面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读书做学问来加以培养,这样就一定能使风气淳正,同时也可以去掉那些过分的行为。
D.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学习比作种树,又把春花比作讲论文章,把秋实比作修身利行,强调求学是为了充实自己,决不可以向别人炫耀。
【小题3】用“/”给文中加框的部分断句(七处)。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陶征士诔序

南朝 颜延之

①夫璇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岂其深而好远哉!盖云殊性而已,故无足而至者,物之藉也;随踵而立者,人之薄也

②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节,故已父老尧禹,锱铢周汉,而绵世浸远,光灵不属。至使菁华隐没,芳流歇绝,不其惜乎。虽今之作者,人自为量,而道路同尘,辍途殊轨者多矣,岂所以昭末景,泛馀波?

③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在众不失其寡,处言愈见其默。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

④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絇纬萧,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简弃烦促,就成省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

⑤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

注:①《韩诗外传》卷六记:晋平公游於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於江海,玉出於昆山,无足而至者,由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何患於无士乎?”②作者:这里指隐者。
【小题1】“诔”是一种文体,根据文本,推测“诔”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璇玉”和“桂椒”来作比喻,比喻那些思想深邃、追求高远,不愿迎合世俗之人。
B.“无足而至”和“随踵而立”运用了典故,表明统治者沉溺于喜好,轻视真正的人才。
C.当时的人们鄙薄的是没才学、靠阿谀奉承成功的人;欣赏的是坚守品行,不阿谀巴结的人。
D.“璇玉”和“桂椒”不是不能为“池隍之宝”、“园林之实”,而是有着自己更高远的目标。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做官富贵,让家人忘记什么是贫寒吧?
B.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屏除名利之心,家人都忘却了贫寒吧?
C.危险就是所谓的追求做官富贵,家人忘了贫寒的人了吧?
D.危险就是所谓的屏除名利之心,家人怎会忘却贫寒了呢?
【小题4】文章最后说“宜谥曰靖节征士”,结合文本分析,“靖节”具体体现在哪里?
【小题5】概括这篇序言的行文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