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慈姥矶诗

何逊

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近雾浮。

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注]①客:作者自谓。②归舟:指友人返回乘坐的船。
【小题1】诗歌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小题2】诗人在诗歌的后两联是怎样抒情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7-03-02 12:22: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谢举,字言扬,中书令览之弟也。幼好学,能清言,与览齐名。举年十四,尝赠沈约五言诗,为约称赏。起家秘书郎,迁太子舍人,深为昭明太子赏接。秘书监任昉出为新安郡,别举诗云:“讵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其属意如此。尝侍宴华林园,高祖访举于览,览对曰:“识艺过臣甚远,惟饮酒不及于臣。”高祖大悦。天监十四年,出为豫章内史,为政和理,甚得民心。普通四年,入为左民尚书。其年迁掌吏部,寻以公事免。六年,领步兵校尉。俄徙为吏部尚书,出为晋陵太守。在郡清静,百姓化其德,境内肃然。罢郡还,吏民诣阙请立碑,诏许之。举少博涉多通,尤长玄理及释氏义。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其盛如此。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广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荐之,以况重席焉。大同三年,以疾陈解,徙为右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其年,出为吴郡太守。先是,何敬容居郡有美绩,世称为何吴郡。及举为政,声迹略相比。六年,迁太子詹事。举父濸,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九年,迁尚书仆射。举虽居端揆,未尝肯预时务,多因疾陈解。敕辄赐假,并手敕处方,加给上药。其恩遇如此。其年,以本官参掌选事。太清二年,迁尚书令,侍中、将军如故。是岁,侯景寇京师,举卒于围内。诏赠侍中、中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尚书令如故。文集乱中并亡逸。

(选自《梁书·谢举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B.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C.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D.先是/北渡人卢广有儒术/为国子博士/于学发讲/仆射徐勉以下毕至/举造坐/屡折广/辞理通迈/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宴华林园,指谢举、谢览等臣子参加皇帝在皇家宫苑华林园举行的宴会。
B.诣阙请立碑,指口碑好的官员离任时当地官民到京城请求朝廷立碑褒扬此人。
C.以本官参掌选事,指谢举在担任尚书仆射的时候参与了朝廷的人才选拔工作。
D.诏赠,指朝廷下诏书为已去世的官员以及这位官员的亲属加封土地或爵位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举自幼好学,深受他人注意。谢举与秘书监任防关系密切,任防出任新安郡太守时写诗赠给谢举,可见,谢举被人留意就像这样。
B.谢举为政平和,管辖之地秩序良好。普通六年,谢举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出任晋陵太守,因为他任职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受其德政感化,境内肃然。
C.谢举学问渊博,受到卢广等人赞赏。谢举年轻时博览群书而懂得很多,尤其擅长道家义理和佛理,卢广叹服其超俗的辞理,赠他麈尾,赐予他高贵的座席。
D.谢举深受皇恩,在与侯景的对抗中去世。谢举因有病请求解职,皇帝赐给他假期和自己使用的药;为回报朝廷恩典,谢举积极与反贼侯景对抗,在城围时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胤自虎丘山赴之。
(2)举父濸,齐世终此官,累表乞改授,敕不许,久之方就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悛,士操,彭城安上里人也。初辟从事。随父勔征竟陵王诞于广陵,以功拜驸马都尉。出为安远护军、武陵内史。郡南江古堤,久废不缉。悛修治未毕,而江水忽至,百姓弃役奔走,悛亲率厉之,于是乃立。明帝崩,表奔赴,敕带郡还都。吏民送者数千人,悛人人执手,系以涕泣,百姓感之,赠送甚厚。桂阳难,加宁朔将军,助守石头。父勔于大桁战死,悛时疾病,扶伏路次,号哭求勔尸。持丧墓侧,冬月不衣絮。太祖书譬悛曰:“承至性毁瘵,转之危虑,深以酸怛。终哀全生,先王明轨,岂有去缣纩,撤温席,以此悲号,得终其孝性邪?当深顾往旨,少自抑勉。”太祖辅政,有意欲铸钱,以禅让之际,未及施行。永明八年,悛启世祖曰:“南广郡界蒙山下,有城名蒙城,可二顷地,有烧炉四所,高一丈,广一丈五尺。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又有古掘铜坑二丈并居宅处犹存。邓通,南安人,汉文帝赐严道县铜山铸钱,今蒙山乃故秦之严道地,且蒙山去南安二百里,案此必是通所铸。近唤蒙山獠出,云‘甚可经略'。此议若立,润利无极。”并献蒙山铜一片,又铜石一片,平州铁刀一口。上从之,遣使入蜀铸钱,得千余万。改授散骑常侍,领骁骑将军,尚书如故。卫送山陵,卒,年六十一。太常,常侍、都尉如故。谥曰敬。

(《南齐书·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又有古掘铜坑/深二丈/并居宅处犹存
B.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又有古掘/铜坑深二丈/并居宅处犹存
C.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又有古掘铜坑/深二丈/并居宅处犹存
D.从蒙城渡水南百许/步平地掘土/深二尺得铜/又有古掘/铜坑深二丈/并居宅处犹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也称为“表字”,是古人成年后在一种仪式上命名的称呼,供社会呼唤。
B.从事,官名,自汉代始,三公、州郡长官皆自征召僚属,多以“从事”称之。
C.禅让,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人,“禅”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D.赠,也称“追赠”“追晋”,指古时在有贡献的官员临终时皇帝为其加封官职或爵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悛关注民生,身先士卒。郡城南江古堤久废,他组织百姓修缮,施工期间江水忽至,百姓弃工逃跑,他亲自上堤督阵,修好了堤坝。
B.刘俊极尽孝道用心守丧。其父亲战死后,他在坟墓侧旁守丧,冬季不穿棉服。太祖写信劝慰他,要他多顾今后,稍微尽力压抑自己的悲痛。
C.刘悛治政有方,百姓爱戴。明帝驾崩,他带着郡印返回都城,数千百姓来送行。老百姓赠送给他丰盛的物品,他为之感动得流下眼泪。
D.刘悛心系国家,钱盈国库。他在蜀州发现了铜山,向皇帝启奏下令采铜铸钱。皇帝听其建议,派使臣进蜀铸得铜钱一千余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勔于大桁战死,悛时疾病,扶伏路次,号哭求勔尸。
(2)今蒙山乃故秦之严道地,且蒙山去南安二百里,案此必是通所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钝学累功,不妨精熟。拙文研思,终归蚩鄙。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吾见世人,至无才思,自谓清华,流布丑拙,亦以众矣,江南号为“詅痴符”。近在并州,有一士族,好为可笑诗赋,譊撆邢、魏诸公,众共嘲弄,虚相赞说,便击牛酾酒,招延声誉。其妻,明鉴妇人也,泣而谏之。此人叹曰:“才华不妻子所容,何况行路!”至死不觉。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评裁,知可施行,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自古执笔为文者,何可胜言。然至于宏丽精华,不过数十篇耳。但使不失体裁,辞意可观,便称才士。要须动俗盖世,亦俟河之清乎!
齐世有席毗者,清干之士,官至行台尚书,嗤鄙文学,嘲刘逖云:“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可凋悴矣!”刘应之曰:“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席笑曰:“可哉!”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才华不妻子所容 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B.得评裁,知可施行 吾还也
C.当衔勒制之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D.贤往昔多矣    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同类题5

文言文阅读
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 
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拱把之梁,每沉溺于川谷者,何哉?为其旁无馀地故也。君子之立己,抑亦如之。至诚之言,人未能信,至洁之行,物或致疑,皆由言行声名,无余地也。   
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①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左右童竖②,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多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东莱王韩晋明笃好文学,疑彼制作,多非机杼,遂设燕③言,面相讨试。竟日欢谐,辞人满席,属音赋韵,命笔为诗,彼造次④即成,了非向韵,众客各自沉吟,遂无觉者。韩退叹曰:“果如所量。”
邺下有一少年,出为襄国令,颇自勉笃,公事经怀,每加抚恤,以求声誉。民庶称之。及迁为泗州别驾,此费日广,不可常周。一有伪情,触涂⑤难继,功绩遂损败矣。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苫块:古人父母居丧之时,以草垫为席,土块为枕。②童竖:童仆。③燕:通“宴”,宴席。④造次:匆忙、急促。⑤触涂:处处。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洁之行,物或致疑  物:他人
B.哀毁逾制   制:常礼
C.雅自矜持   雅:儒雅
D.遂无觉者   觉:发觉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高洁的言行往往不被信任,都是因为其言行高洁,名声广播,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
B.作者认为世上有不少人是名不符实的,往往清名播扬但金钱暗入,信誉昭著但许诺有亏。
C.东莱王怀疑某一士族不过徒有虚名,于是设宴叙谈,并以作诗试探,结果验证了他的想法。
D.邺下少年当初为了虚名,故意对百姓体恤,升官后,本性暴露,不再体恤百姓,于是功绩被毁。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足所履,不过数寸,然而咫尺之途,必颠蹶于崖岸
(2)甘其饵者,递共吹嘘,朝廷以为文华,亦尝出境聘。
【小题4】作者认为,伯石、王莽、“大贵”三人的共同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