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面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误落尘网中“一句,道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根度厌恶的心情,用激情之语排斥官场。表明诗人无奈归隐的悲愤与乐观放达的心境。
B.诗的九至十六句描给了一幅安宁静谧,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的田园风光图。
C.“樊笼”即上文“尘网”,指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和“池鱼”之感。
D.诗人以常见普通的农村生活入诗,和他内心的闲适、自在、喜悦交融,构成一个完美诗境,使普通景物具有美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4-23 10:20: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①!
注① 讵:岂。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小题1】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小题2】请将此诗与《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简要谈谈二者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
东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孟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的是拟人手法,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两句,描写了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神清气爽的情景。
D.最后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了隐居读书的感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E. 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描写了隐居的生活实况,寓意深远,从中流露出的是对环境的反思。
【小题2】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
同类题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是一种文体,有赠序、书序、宴集序等。有的序在写法上近似抒情散文,如《兰亭集序》。
B.“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古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黄昏”“夜半”“人定”“鸡鸣”。
C.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赤壁赋》“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
D.陶渊明,东晋诗人,开创了我国田园诗的先河,他的诗对后代影响深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小题1】诗歌中描写了哪些农村生活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共性特征?请加以概括。
【小题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各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说明。
①榆柳
荫
后檐,桃李
罗
堂前。
②有风自南,
翼
彼新苗。(《时运(其一)》
③蔼蔼堂前林,中夏
贮
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十七)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①,见别萧艾中②。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③。
注①脱:或许,表假设,②萧艾:野蒿,臭草。③鸟尽句:《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又《史记·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饮酒》是组诗。组诗各首一般在题材上有相关性,但前后联系不一定十分紧密。
B.诗人把贤人比作庭中清香的幽兰,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可见出作者对自己的期许。
C.以萧艾与幽兰映衬,村托出贤者的高洁不凡,同时蕴含着作者对庸俗之人的怜悯。
D.诗歌前四句与后四句看似联系不很紧密,实则完整展现了作者心路历程的变化。
【小题2】请分析诗歌后四句表达的情感。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东晋
陶渊明(365-427)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