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嵇中散咏松诗
谢道韫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摇。
(注)①本诗是作者模仿嵇康的《游仙诗》而作,她倾慕嵇康,赞扬其无所畏惧的高尚人格。②王乔:传说中的仙人。《淮南子·泰族训》:“王乔赤松……蹑虚轻举,乘云游雾。”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二句用语古朴浅切,写出了山上的松树隆冬不凋、鲜洁苍翠的样貌,从而初显松树节操。
B.“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二句中“万仞条”,极言松树高大的特点,诗人为此特意选取了自上而下的俯视视角
C.“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二句意思是自己不能腾身高飞,焦灼等待仙人王乔来接引,给诗歌蒙上缥缈浪漫的色彩。
D.这首诗体制短小凝练,简短八句,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摹景咏物,富丽精巧,雕琢之迹全无,呈现出一派情境浑融的意境。
E. 这虽是首咏物诗,但人的活动始终参与其中,从遥望,到休憩、瞻看,再到腾跃、顿足,诗人形象鲜明,情感抒发自然。
【小题2】谢道韫在这首咏物诗中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07 08:29: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王述字怀祖。少孤,事母以孝闻。安贫守约,不求闻达。性沈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少袭父爵,司徒王导以门地辟为中兵属。尝见导每发言,一坐莫不赞美,述正色曰:“人非尧舜,何得每事尽善!”导改容谢之。庾亮曰:“怀祖清贞简贵,不减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康帝为镖骑将军,召补功曹,出为宛陵令。后出补临海太守,迁建威将军、会稽内史。莅政清肃,终日无事。母忧去职。服阕,代殷浩为扬州刺史,加征虏将军。初至,主薄请。报曰:“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门,余无所讳。”寻加中书监,固让,经年床拜。复加征虏将军,进都督扬州徐州之琅邪诸军事、卫将军、并冀幽平四州大中正,刺史如故。寻迁散骑常侍、尚书令,将军如故。述每受职,不为虚让,其有所辞,必于不受。至是,子坦之谏,以为故事应让。述曰:“汝谓我不堪邪?”坦之曰:“非也。但克让自美事耳。”述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及也。”坦之为桓温长史。温欲为子求媚于坦之。及还家省父,因言温意。述大怒曰:“汝竟痴邪!讵可畏温面而以女妻兵也。”坦之乃辞以他故。温曰:“此尊君不肯耳。”遂止。简文帝每言述才既不长,直以真率便敌人耳,谢安亦叹美之。初,述家贫:求试宛陵令。颇受赠遗。而修家具,为州司所检,有一千三百条。王导使谓之曰:“名父之子不患无禄,屈临小县,甚不宜耳。”比后屡居州郡,清洁绝伦,禄賜皆散之亲故,宅宇旧物不革于昔,始为当时所叹。既跻重位,每以柔克为用。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太和二年,以年迫悬车,上疏乞骸骨,不许,述竟不起。三年卒,时年六十六。

(节选自《晋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B.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C.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D.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讳,即避讳,就是不直称尊长的名字,内讳指母亲、祖母等的名讳。
B.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后历代相延,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
C.尊君,是尊称,文中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和“家君”、“令尊”一样。
D.悬车,古人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称“悬车”,借指七十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述被王导征召为官,因不满周围人对王导一味逢迎,便直言陈述看法,王导称谢,由此可见王述率直。
B.在为母亲守丧期满后,王述任扬州刺史,后被加封中书监、征虏将军等职位,王述有时推辞,有时接受。
C.桓温希望与王坦之结为儿女亲家,王坦之告知父亲,事情遭到王述严词拒绝,王述认为不应该攀附权贵。
D.王述任宛陵令时接受了别人馈赠的许多礼物,被王导批评,但后来在多地任职,为官清廉,受到众人赞许。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性沈静,每坐客驰辨,异端竞起,而述处之恬如也。
②王导使谓之曰:“名父之子不患无禄,屈临小县,甚不宜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遗王含书
王导
近承大将军困笃绵绵,或云已有不讳,悲怛之情,不能自胜。寻知钱凤大严,欲肆奸逆,朝士忿愤,莫不扼腕。去月二十三日,得征北告,刘遐、陶瞻、苏峻等深怀忧虑,不谋同辞。都邑大小及二宫宿卫咸惧有往年之掠,不复保其妻孥,是以圣主发赫斯之命,具如檄旨。近有嘉诏,崇兄八命,望兄奖群贤忠义之心,抑奸细不逞之计,当还武昌,尽力藩任。卒奉来告,乃承与犬羊俱下,虽当逼迫,犹以罔然。兄立身率素,见信明于门宗,年逾耳顺,位极人臣,仲玉、安期亦不足作佳少年,本来门户,良可惜也!  
兄之此举,谓可得如大将军昔年之事乎?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今则不然。大将军来屯于湖,渐失人心,君子危怖,百姓劳弊。将终之日,委重安期,安期断乳未几日,又乏时望,便可袭宰相之迹邪?自开辟以来,颇有宰相孺子者不?诸有耳者皆是将禅代意,非人臣之事也。先帝中兴,遗爱在人。圣主聪明,德洽朝野,思与贤哲弘济艰难。不北面而执臣节,乃私相树建,肆行威福,凡在人臣,谁不愤叹!此直钱凤不良之心闻于远近,自知无地,遂唱奸逆。至如邓伯山、周道和恒有好情,往来人士咸皆明之,方欲委任,与共戮力,非徒无虑而已也!  
导门户小大受国厚恩,兄弟显宠,可谓隆矣。导虽不武,情在宁国。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但恨大将军桓文之勋不遂,而兄一旦为逆节之臣,负先人平素之志,既没之日,何颜见诸父于黄泉,谒先帝于地下邪?执省来告,为兄羞之,且悲且惭。愿速建大计,惟取钱凤一人,使天下获安,家国有福,故是竹素之事,非惟免祸而已。  
夫福如反手,用之即是。导所统六军,石头万五千人,宫内后苑二万人,护军屯金城六千人,刘遐已至,征北昨已济江万五千人。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大兵一奋,导以为灼炟也。
(《晋书·王敦传》)
【注】晋代元帝、明帝之间,王敦任大将军,手握重兵,有篡夺之意,时与朝廷发生冲突。后王敦病重,其兄王含带兵攻打朝廷,王导为二人堂弟,时在朝任司徒,写信劝王含退兵,王含不应。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复保其妻孥     妻孥:妻子和儿女
B.便可袭宰相之迹邪 袭:重复
C.与共戮力 戮力:并力
D.但恨大将军恒文之勋不遂   遂:完成,成功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已经下诏任命王含为八命大臣,所以王含不该跟着钱凤等人行奸逆不道之事。
B.王导认为安期不堪宰相重任,且王敦擅自传位,这种做法不合臣子之道。
C.王导认为王含能很容易做到让天下获得安定、国家享有福祉,那就是捉拿钱凤。
D.这封信言辞犀利,从各个方面说明王含发兵攻打朝廷不合道义;晓明利害,论述有据。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年佞臣乱朝,人怀不宁,如导之徒,心思外济。
(2)以天子之威,文武毕力,岂可当乎!事犹可追,兄早思之。
【小题4】用自己的话概括王导劝王含退兵的理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贵贤

(晋)葛洪

抱朴子曰:舍轻艘而涉无涯者,不见其必济也;无良辅而羡隆平者,未闻其有成也。鸿鸾之凌虚者,六翮之力也;渊虬之天飞者,云雾之偕也。故招贤用者,人主之要务也;立功立事者,髦俊‚之所思也。若乃乐治定而忽智士者,何异欲致远途而弃骐騄ƒ哉!

‚夫拔丘园之否滞,举遗漏之幽人,职尽其才,禄称其功者,君所以待贤者也;勤夙夜之在公,竭心力於百揆,进善退恶,知无不为者,臣所以报知己也。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喜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是以傅说吕尚不汲汲於闻达者,道德备则轻王公也。而殷高周文乃梦想乎得贤者,建洪勋必须良佐也。

(节选自葛洪《抱朴子》)

慕贤

(南北朝)颜之推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膊也。”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 )

‚吾生於乱世,长於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於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隆平:昌盛太平。‚髦俊:亦作“髦隽”,才智杰出之士。ƒ骐騄:良马。④否滞:停滞。⑤百揆:各种政务
【小题1】结合文本,作者要求做到“贵贤”与“慕贤”的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_等两类人。
【小题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贵贤》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慕贤》第段结尾处的( )内应该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请说明其理由。
【小题4】对两篇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贵贤》篇可知作者的主要思想是儒家积极入世。
B.两篇选文的第‚段论证方法完全相同,即事实论证。
C.《颜氏家训》阐述思想、学识,没有记述作者经历。
D.结构相同,都是第段提出论点,第‚段加以论证。
【小题5】从句式的角度看,《贵贤》篇多用______,《慕贤》篇多用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