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论盛孝章书[注]

孔 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拏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复永年矣!

《春秋》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轻,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不悉。

(有删改)

[注]这是孔融写给曹操请求援救其友盛孝章的一封信。盛孝章曾为吴郡太守,是汉末名士,却遭到孙氏迫害。孔融和盛孝章交谊深厚,于是写了这封论盛孝章的信给曹操,希望曹操驰书于吴,义教盛孝章。但是曹操的信还没有寄出,盛孝章已为孙权所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B.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C.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D.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稽,古地名。《滕王阁序》中有“目吴会于云间”,一说“会”读kuài,东汉分会稽郡为吴郡、会稽郡二郡,合称吴会。
B.传,一种文体,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他的还有注、笺、义训等。写传必须严格以史实为依据。
C.筑台,即建造游观之台。文中燕昭王筑台是招贤之意。
D.表,指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不悉,旧时书信结尾处的套语,犹言不尽。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感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接着描述了盛孝章岌岌可危的艰难处境。
B.第二段开头作者援引齐桓公的典故,是想以曹操比齐桓公,鼓励曹操招纳贤才、匡复汉室。
C.第三段列举了许多历史典故,目的是让曹操知道营救盛孝章可以让天下人才归附他。
D.本文叙述紧凑、文字凝练,从交友之道和为国求贤两方面来打动对方,措辞得体,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困于孙氏,妻拏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
(2)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4 08:02: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1)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2)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3)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遣”一“逼”,这两字写出了封建家长制的专横,衬托出刘兰芝的无奈、无助以及悲惨的结局。
B.文章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又为全诗定下悲剧情调,营造缠绵凄楚的气氛。
C.文中按时间顺序铺叙刘兰芝的家教和涵养。一则强调兰芝聪慧、能干;二则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明快,声韵的和谐。
D.仲卿为兰芝辩白之词,力赞兰芝,隐含叛逆性格。“结发”两句表现了仲卿要与兰芝“共赴黄泉”的忠贞与决心。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时人之 伤:
(2)五里一徘徊 徘徊:
(3)大人故嫌迟 大人:
(4)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白:  公姥:
(5)堂上阿母 启:
(6)何意致 何意:  致:  厚:
(7)何乃太区区 区区:
(8)吾意久怀忿 忿:
(9)可怜体无比 可怜:
(10)伏惟启阿母   伏惟: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2)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3)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1)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2)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写兰芝临行时的“严妆”,装束之精美,衣饰之华丽,体现了她的美丽、倔强与坚强。
B.刘兰芝上堂拜别阿母,态度从容,言辞不卑不亢,体现了兰芝柔中带刚,有礼有节有自尊,进一步体现了兰芝的教养。
C.兰芝辞别小姑,倾诉衷肠,满腹依恋化为泪水,两次落泪,加强了悲剧气氛,体现了兰芝的善良友爱。
D.“隐隐”“甸甸”,以沉闷的车声衬托分离时刻的心情,烘托了悲剧气氛,预示了故事的悲剧结尾。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新妇起严妆 严妆:
(2)受母钱帛多 钱帛:
(3)感君区区怀 区区:
(4)君既若录 见:
(5)以煎我怀 逆:
(6)举手长劳劳 劳劳:
【小题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2)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3)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谈 天

王 充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又恐其实然,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能当也,何不胜之有!

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如气乎,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乃为柱,如触不周,上极天乎?不周为共工所折,当此之时,天毁坏也。如审毁坏,何用举之?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说者曰:“鳌,古之大兽也,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夫不周,山也;鳌,兽也。夫天本以山为柱,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如能杀之,杀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则皮革如铁石,刀、剑、矛、戟不能刺之,强弩利矢不能胜射也。

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当共工缺天之时,天非坠于地也。女娲,人也,人虽长,无及天者。夫其补天之时,何登缘阶据而得治之?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如审然者,女娲以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人皇之时,天如盖乎?

(选自东汉·王充《论衡》,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
(2)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