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 贾琮字孟坚,东郡聊城人也。举孝廉,再为京令,有政理迹。

② 旧交阯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玳瑁、异香、美木之,莫不自出。前后刺史率多无清行,上承权贵,下积私赂,财计给,辄复求见迁代,故吏民怨叛。中平元年,交阯屯兵反,执刺史及合浦太守,自称“柱天将军”。灵帝特敕三府精选能吏,有司举琮为交阯刺史。琮到部,讯其反状,咸言赋敛过重,百姓莫不空单,京师遥远,告冤无所,民不聊生,故聚为盗贼。琮即移书告示,各使安其资业,招抚荒散,蠲复徭役,诛斩渠帅为大害者,简选良吏试守诸县,岁间荡定,百姓以安。巷路为之歌曰:“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犯。”在事三年,为十三州最,征拜议郎。

③ 时,黄巾新破,兵凶之后,郡县重敛,因缘生奸。诏书沙汰刺史、二千石,更选清能吏,乃以琮为冀州刺史。旧典,传车骖驾,垂赤帷裳,迎于州界。及琮之部,升车言曰:“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乃命御者之。百城闻风,自然竦震。其诸臧过者,望风解印绶去,惟瘿陶长济阴董昭、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待琮,于是州界翕然。

灵帝崩,大将军何进表琮为度辽将军,卒于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再为京令
(2)异香、美木之
(3)财计
(4)乃命御者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A.举孝廉
B.上承权贵
C.望风解印绶去
D.观津长梁国黄就当官待琮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刺史当远视广听,纠察美恶,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2)灵帝崩,大将军何进表琮为度辽将军,卒于官。
【小题4】第②段“巷路为之歌”表达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
【小题5】根据文意,简述贾琮任交阯和冀州刺史时具体施政内容的异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1 10:3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文解字》叙

(汉)许慎

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今之诸生竞说字解经,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不知,盖阙如也。

(选自《说文解字·叙》,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则观于地    法:现象
B.言孳乳而多也  浸:渐渐
C.或颇改 省:简化
D.而有证 信:诚实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视鸟兽之文与地宜  臣知欺大王罪当诛
B.古文或异  客亦知夫水月乎
C.迷误不谕  皆出于此乎
D.其于不知  为巡船物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述文字的起源。作者提到了庖羲氏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受鸟兽蹄迒之迹的启示而造字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B.第二段概括周秦文字的演变。重点论述了小篆和隶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原因,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字体隶书化的肯定之意。
C.第三段针砭时弊,在描述当时种种错误的“说字解经”做法基础上,剖析他们自以为是、妄自尊大的心理状态,尽显批评之意。
D.第四段介绍了文字的巨大意义、著述的态度和著作的体例。“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的做法,体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
(2)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恉。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节选)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阿母谓阿女:“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得府君书(_______)  (2)卿当胜贵(_______)
(3)叶叶相交通(________) (4)多后世人(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君尔妾亦然
(2)渐见愁煎迫
【小题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1)蹑履逢迎 (2)枝枝覆盖
B.(1)自名鸳鸯 (2)此其所以快哉者也
C.(1)作计尔立 (2)今得玩之几席之上
D.(1)戒慎勿忘 (2)久,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4】联系整个作品,从结构的角度赏析最后一段。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①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芙蓉,荷花。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③遗(wèi)赠送。④以:连词,表示结果。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注)。攀条折其荣,将以遺所思。

香萦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滋:繁盛。
【小题1】下列各项对《庭中有奇树》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是对主人公居住环境的描写,庭院中,一棵奇异美丽的树长得枝繁叶茂,尤其那花开得十分茂盛,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B.三、四句描写主人公看见树上那美丽的花,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于是扳着树枝折下一枝开得最美的花,准备送给自己日夜思念的亲人。
C.五、六句写主人公得到花后,顿时感到花香充满了自己的襟怀和衣袖,但遗憾的是,自己所思念的人离得太远根本无法送到亲人的手中。
D.主人公看到奇树时,心情兴奋起来,折到花时突然想到要送给亲人,闻到花香时兴奋到了极点,但一想到无法送达,心情又低落下来。
【小题2】试简要分析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曰:“克告君,君将为来见也。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先王之道,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 ①昼:齐国邑名。②乐正子: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有臧仓者沮君  嬖:宠幸。B.是邪说民,充塞仁义也 诬:陷害
C.先王之道 闲:捍卫。D.杨、墨,放淫辞 距:抵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君是不果 承三圣者
B.千里见王 所言皆以为迂远阔于事情
C.克告君   又绝粮皱、薛
D.王如改之,必反予 仁义充塞,率兽食人
【小题3】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孟子在宣扬孔子学说过程中的“穷”与“通”的一组是(   )
A.绝粮于皱、薛 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
B.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C.受业于子思  尝仕于齐,位至卿
D.鲁平公驾,将见孟子   识其不可,然且至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士认为,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离开齐国时在昼“三宿而后出”,这也太迟缓了。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相信如果多停留几天,齐王就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等到齐王改变态度,他已经不便在昼再停留下去了。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阻止仁义施行,杨墨将会率领野兽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的局面。
【小题5】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
(1)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2)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