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谈 天

王 充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又恐其实然,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能当也,何不胜之有!

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如气乎,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乃为柱,如触不周,上极天乎?不周为共工所折,当此之时,天毁坏也。如审毁坏,何用举之?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说者曰:“鳌,古之大兽也,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夫不周,山也;鳌,兽也。夫天本以山为柱,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如能杀之,杀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则皮革如铁石,刀、剑、矛、戟不能刺之,强弩利矢不能胜射也。

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当共工缺天之时,天非坠于地也。女娲,人也,人虽长,无及天者。夫其补天之时,何登缘阶据而得治之?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如审然者,女娲以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人皇之时,天如盖乎?

(选自东汉·王充《论衡》,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
(2)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4-25 06:43: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艳歌行
无名氏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悲 歌
无名氏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小题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艳歌行》中,好心的女主人帮游子缝补衣衫,却被从外归来的丈夫误会。
B.《艳歌行》中,兄弟几人面对男主人的误会,并未极力为自己辩解和开脱。
C.《悲歌》中,游子以远望故乡代替还乡,排遣了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痛苦。
D.《悲歌》中,游子内心的情感无法诉说,就像车轮在肠中转动般阵阵绞痛。
【小题2】古诗词中“燕”的意象丰富,下列表格中,对诗词中“燕”寄寓的感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词
“燕”寄寓的感情
A.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表现爱情美好,倾诉思念情人之切
B.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宋·欧阳修《采桑子》)
表现春光美好,传达伤感惜春之情
C.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
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D.燕子归来衔绣幕,旧巢无觅处。(宋·李好义《谒金门》)
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之慨
 
A. A
B. B
C. C
D. D
【小题3】《艳歌行》和《悲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挚的情感,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却不同,请简要赏析二者的抒情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