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二)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注)①驾言迈:驾车远行。②寿考:寿命。③奄忽:很快。随物化:指死亡。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解说或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情文并茂,富含哲理,质朴自然,但又不浅露,而是余味曲包,耐人寻味。
B.“所遇”二句写到触目已无“故物”,人世变化之快,让人顿生衰老之感。
C.“盛衰”二句是说草木的盛衰有其时令,人生安身立命也应该尽早打算。
D.“奄忽”二句所表达的主旨是抒发顺应造化、乐安天命的消极感慨。
E. 中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回车驾言迈”属近体诗。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析诗歌前四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1-30 07: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谈 天

王 充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又恐其实然,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能当也,何不胜之有!

且夫天者,气邪?体也?如气乎,云烟无异,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如审然,天乃玉石之类也。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如五岳之巅不能上极天乃为柱,如触不周,上极天乎?不周为共工所折,当此之时,天毁坏也。如审毁坏,何用举之?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说者曰:“鳌,古之大兽也,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夫不周,山也;鳌,兽也。夫天本以山为柱,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如能杀之,杀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则皮革如铁石,刀、剑、矛、戟不能刺之,强弩利矢不能胜射也。

察当今天去地甚高,古天与今无异。当共工缺天之时,天非坠于地也。女娲,人也,人虽长,无及天者。夫其补天之时,何登缘阶据而得治之?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如审然者,女娲以前,齿为人者,人皇最先。人皇之时,天如盖乎?

(选自东汉·王充《论衡》,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
(2)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女娲得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