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以明经絮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岁余,以职事为府官所责,免冠谢。禹曰:“冠壹免,安复可冠也!”遂去官。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宜今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又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节选自《汉书•贡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B.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C.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D.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辟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包括皇帝征召和公府、州郡征召两种方式。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B.代,代理,古代官职中表示暂时代理的还有:行、署、权、判、摄、假、暂。“以亮为军师,署左将军府事”中的署就是代理的意思。
C.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会在固定的时间去居住。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已高,提出告老还乡的请求。元帝虽同意他的请求,但不久又起用他为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
(2)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3 07:02: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霍光字子孟,骠骑将军去病弟也。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而燕王旦、广陵王胥皆多过失。是时上年老,宠姬钧弋赵健仔有男,上心欲以为嗣,命大臣辅之。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上乃使黄门画者画周公负成王朝诸侯以赐光。后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宫,病笃,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

光为人沈静详审,白皙,疏眉目,美须髯。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殿中尝有怪,一夜群臣相惊,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夺之,郎按剑曰:“臣头可得,不可得也!”光甚谊之。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武帝六男独有广陵王骨在,群臣议所立,威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郎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言合光意。光以其书视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即日承皇太后诏迎昌邑王贺。

贺者,武帝孙,昌邑哀王子也。既至,即位,行淫乱。光忧懑,独以问所亲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延年曰:“将军为国柱石,审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后,更选贤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尝有此否?”延年曰:“伊尹相般,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今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诏曰:“可。”…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薨。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B.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C.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D.去病死后/光为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讳,即无所顾忌、不隐讳或死的婉辞。文中“如有不讳”与成语“直言不讳”的“不讳”,皆指不避讳。
B.玺,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时,规定皇帝印独称“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
C.二千石,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因为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故有此称。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即为二千石。
D.血食,即受享祭品。古代杀牲取血以祭,故称血食。古代常以“血食”、“不血食”借以指代国家的延续和破灭。“不血食”指其国家的祖先不能再得到祭祀,这个国家灭亡了。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霍光忠于汉室。他接受武帝托孤重任,辅佐八岁幼主,决断大小事件;排众议不立武帝儿子,立武帝孙儿为君;与群臣俱见太后力主废除难继汉室大任的昏君刘贺。
B.霍光正直,重视有识之士。对尚符玺郎忠于职守不给自己玺印的行为不仅不以为忤,反而及时给予奖励;提拔上奏书的郎官做九江太守,举荐提拔提出“选贤而立”的田延年。
C.霍光沉稳、谨慎,出入宫禁二十余年从未有错。甚至从下殿门进出,停步和行进都有固定地点。郎仆射私下做标记看,每次尺寸竟然丝毫不差。
D.霍光冷静、稳重,尽管内心忧懑、不安,可处理起事情来仍然张弛有度。在立君、废帝的大事上,都会询问故吏、接受上书、召开会议、广开言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
(2)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卜式传》,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2)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阯,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选广为少傅,数月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谦恭,而好词 敏: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应对    谒:觐见
D.广子孙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暗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组是:(    )
A.顷,拜受为少傅 久能以足音辩人
B.功身退,天之道 于是怀石,自投汨罗而死
C.上其年笃老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耶
D.今日饮食费尽 若属皆为所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②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初,雄年四十余,自蜀来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召以为门下史,荐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平间,莽、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雄三世不徙官。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用心于内,不求于外,于时人皆少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桓谭以为绝伦。

王莽时,刘歆、甄丰皆为上公,莽既以符命自立,即位之后,欲绝其原以神前事,而丰子寻、歆子棻复献之。莽诛丰父子,投棻四裔,辞所连及,便收不请。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欲收雄,雄恐不能自免,乃从阁上自投下,几死。莽闻之曰:“雄素不与事,何故在此?”间请问其故,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雄不知情。有诏勿问。

雄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为起坟,丧之三年。时,大司空王邑闻雄死,谓桓谭曰:“子常称扬雄书,岂能传于后世乎?”谭曰:“必传。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今扬子之书文义至深,若使遭遇时君,更阅贤知,为所称善,则必度越诸子矣。”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B.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C.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D.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赋,古代的一种文体,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B.待诏,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
C.相如,即蔺相如,不仅是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代表作《子虚赋》。
D.丧之三年,即三年之丧,古代丧服中最重的一种,臣为君、子为父、妻为夫服丧三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扬雄于京师游学,仕途坎坷不顺。他受王音赏识,召为门下史,做过郎等官职;曾与王莽、董贤同朝为官,他们位列三公,权倾一时,扬雄却三代不升官。
B.扬雄虽好古乐道,世人不理解他。他求文章在后世扬名,推崇古籍,用心在内,而不求于外现,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刘歆、范逡敬重他,桓谭认为他无与伦比。
C.扬雄受无妄之灾,投阁差点死去。他受刘棻奏献符瑞之事的牵连,在办案使者抓他时,从阁楼上跳下,差点死去;所幸皇帝了解他的为人,下诏不追究他。
D.扬雄身死名不灭,其文传于后世。他俸禄职位容貌不能使人动心,故当世之人看轻他的书;但桓谭认为,扬雄的书文义深厚,终究有一天会超过诸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莽篡位,谈说之士用符命称功德获封爵者甚众,雄复不侯,以耆老久次转为大夫,恬于势利乃如是。
(2)昔老聃著虚无之言两篇,薄仁义,非礼学,然后世好之者尚以为过于《五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丙吉传

班 固

丙古,字少卿,鲁国人也。为人深厚,不伐善。地节三年,立皇太子,吉为太子太傅,数月,迁御史大夫,后五岁,代魏相为丞相。吉本起狱法小吏,后学《诗》《礼》,皆通大义。及居相位,尚宽大,好礼让。掾史有罪臧,不称职,辄予长休告,终无所案验。客或谓吉曰:“君侯为汉相,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吉曰:“夫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吾窃焉。”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公府不案吏,自吉始。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吉驭吏嗜酒,尝从古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去士,使此入将复何所容?西曹但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府见吉状。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遣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吉乃叹曰:“士无不可容,能各有所长。向使丞相不先闻驭吏言,何见劳勉之有?”掾史由是益贤吉。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五凤三年春,吉病笃。薨,谥日定侯。

(节选自《汉书·丙吉传》)

(简注)

①伐:夸耀。②地节: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69-前66)。③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等事务的官员,其地位仅次于丞相。汉代的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并称“三公”。④起狱法小吏:出身于狱吏。起,出身。⑤掾史:下属的官吏。⑥长休告:放长假,使……离职。⑦艾:惩戒,惩治。⑧驭吏:车夫。驭,驾驶车马。吏,差役。⑨茵:车垫子。⑩公车:汉代官署名。⑪刺取:刺探。⑫大体重要的原则。⑬五凤:汉宣帝刘询的年号(前57-前54)。

(阅读指要)
本文通过记叙丙吉一生中的主要事件,来写丙吉的为人。从文中所写可看出丙吉是一个笃厚、不自夸而又宽容的人;他虽高居相位,但宽以待人,特别是宽待下属,也因此换来了忠心报答。作为宰相,丙吉有着识大体而不亲小事的处事风格,这也充分体现了身居高位者的才智与识见。文中叙事清晰,多用对话。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详略分明,语言简练。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吾窃焉(2)以醉饱之去士(3)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4)遽归府见吉
【小题2】丙吉遇到路上在驱散群殴的人而并不查问,是因为______;他遇见有人赶牛,见牛喘吐舌,便停下来,让骑吏去问赶牛的人,是因为_____。(均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丙吉“为人宽厚”和“遇事善分主次”的一组是
A.后人代吉,因以为故事。    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
B.公府不案吏,自吉始。 掾史独谓丞相前后失问。
C.于官属掾史,务掩过扬善。  岁竟奏行赏罚而已。
D.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丙吉以狱吏出身,修习《诗》、《礼》,通晓大义,最终官至丞相。他处理政务以宽松礼让为怀,三公之府不直接处分属吏,从内吉开始而形成惯例。
B.丙吉的车夫因酒醉而在车上呕吐,西曹主吏报告丙吉并主张赶走车夫,丙吉认为因醉酒将他赶走,会使他无处容身,于是劝西曹主吏予以容忍。
C.车夫被丙吉的宽容所感动,他主动要求去探听敌虏入寇云中、代郡的消息,并详尽报告丙吉,所以在皇帝召问时,丙吉能从容应对,受到褒奖。
D.丙吉为人笃厚,不自夸。他认为先前假如没有听到车夫的报告,自己有什么资格受到皇帝褒奖呢。他的下属从此更认为丙吉贤明。
【小题5】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句子中代词“之”具体指代的内容。
(1)西曹但忍,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之”指代_______。
(2)吉又尝出,逢清道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史独怪
“之”指代_____。
【小题6】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深厚,不伐善。
(2)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