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这两句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E. 整首诗围绕着折花这一主题展开,把那相思之苦藏在那似乎毫不相干的奇树的花叶枝条里,收到了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小题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3-20 02:1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治学  (东汉)徐幹
①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学也。
②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④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⑤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⑥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兮B.哉C.夫D.矣
【小题2】(小题2)第②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结合该段内容加以分析。
【小题3】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治学不能因为目标过远而松懈。
B.人疏于学习,会犯错而招来批评。
C.治学要回顾走过的路,并加以总结。
D.人不能因为害怕困难而放松学习。
【小题4】(小题4)赏析第⑤段运用整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分析第⑥段作者论述治学的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遗黄琼书

[东汉]李固

闻已渡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传》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盖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

尝闻语曰:“蛲蛲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宏此远谋,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耳。

――《后汉书·黄琼传》

[注]①黄琼,东汉名士,受朝廷征召入仕,官至太尉。②峣峣:性格刚直。

【小题1】作者认为圣贤所珍视的是一种____的处世态度。(用自己的概括)
【小题2】对“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句话,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固这句话的意思是名望很大的人,实际的德才常常很难与名声相符。
B.李固用这句话讽刺世间的隐士都是徒有虚名,没有真才实学和高尚德行。
C.李固认为一个人想要做到名实相符,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D.李固认为有些名士被世人夸大了名声,但实际上他们的德才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
【小题3】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一句表现出李固对黄琼应召的期待和欣慰。
B.李固认为“辅政济民,今其时也”,因为当朝皇帝乃是像尧舜那样的贤明君主。
C.李固用“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这句话告诫黄琼为官后要保守自己高尚的节操。
D.朝廷给予鲁阳樊君非常隆重的礼遇,是因为他的言行操守完美无缺,堪为楷模。
【小题4】文末“一雪此言”中的“此言”具体是指______。(引用原文回答)
【小题5】作者举樊君、胡元安、薛孟尝等人的例子,用意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