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特殊句式:根据画线处指出句式的特殊之处,并翻译句子。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具告以事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复见将军于此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沛公军霸上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击破沛公军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欲呼张良与俱去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籍何以至此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客何为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大王来何操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沛公安在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若属皆且为所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吾属今之虏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8 07:55: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弊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注解)①蒐;春季狩猎。②猕:秋季狩猎。③蜚刍挽粟:飞遠转运粮草。蜚,通“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B.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C.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D.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纵横”中“长短”指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游说术,“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简称。
B.“钟”是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的“公量”以四升为豆,四豆为瓯,四瓯为釜,四釜为钟。
C.“孤寡老弱”包含死了父亲或失去父母的儿童、没有或失去妻子的人、年老的人和体弱的人。
D.“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十分贫困,借贷无门,且在燕、赵、中山等地作客艰难,因而向西进入函谷关面见卫将军。
B.天下太平时,诸侯为了不忘战争,在春天训练军队,秋天整治武器,然而圣明的君王会慎重地发动战争。
C.主父偃认为,战争时间长会导致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而产生背离之心,将军和官吏们互相猜忌而与外部勾结。
D.主父偃朝奏援引秦始皇与高皇帝分别不听李斯与御史成劝谏而失败的事例,试图增强谏伐匈奴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
(2)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同类题2

课外文言文阅读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上将军。
项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战胜则兵 罢:通“疲”,疲劳。
B.故不如先秦赵     斗:争斗。
C.乃相与共立羽为上将军 假:暂时代理。
D.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 壁:营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西/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B.即帐中斩宋义头/吾还也
C.项羽悉引兵渡河/度我至军中,公
D.楚战士无不一当十/乱易整,不武
【小题3】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B.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C.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D.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A.宋义认为,披战甲,执兵器,勇战前线,他比不上项羽;坐于军帐,运筹决策,项羽比不上他。
B.“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充分表现出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做铺垫。
C.宋义率领军队长时间停留,不合力救赵攻秦,并且固执己见,让士卒受冻挨饿,于是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的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以一当十,战胜了秦军。
【小题5】翻译
①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②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
③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师》)
⑤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之,是社稷,奈何?夫有世之名,必有俗之。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于是肥义侍,王曰:“简、襄主之,计胡、翟之利。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臣之也。今吾欲继襄主之,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也。为敌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骜民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志也,务以论德而功也。愚者成事,智者睹未,则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北中山之地    巡视
B.阻漳、滏之险    属于
C.而功未遂  成功
D.而无强之救兵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有世之名 高出
B.必有俗之累 背离
C.必有遗俗之牵累
D.简、襄主之壮烈
【小题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   节操
B.有补民益主之业 通达
C.此两者臣之也 分别
D.今吾欲继襄主之事业
【小题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世不也  通“现”,出现
B.而往古之勋  继承
C.遗俗之累    承担
D.骜民之怨    听任
【小题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无天下之议   考虑
B.非以养欲而志也 使……愉悦
C.务以论德而功也 约定
D.智者睹未迹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哉。君不如伐吴。 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勾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惮高、国、鲍、晏    惮:害怕
B.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 过:错,犯错误
C.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置
D.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  卒:同“猝”,仓促,突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君愚而不仁 蟹六跪而二螯
B.窃为王危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君因以兵迎之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乃使子贡之越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小题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B.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C.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D.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高地广甲坚兵精而本无伐齐之心的吴王,在子贡的救鲁伐齐威晋以成霸业的蛊惑下,欣然踏上了伐齐的征程。
B.为避免被吴王消灭,也为了能够灭掉吴国,在子贡的威逼利诱下,越王勾践高兴地同意派遣士兵帮助吴王伐齐。
C.因为鲁国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所以田常才要伐鲁广齐。
D.为达目的,子贡以巧言游说田常、吴王、越王、晋君等,使他们觉得他在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从而心甘情愿地按他的意思进入战争。
【小题5】翻译下面句子
(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
(2)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 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不民而教 易:交换
B. 学者于所闻 溺:拘泥
C. 法古无    过:过错
D. 民怪之,莫敢 徙:搬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用法不尽相同的一组是(   )
A.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廉颇闻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汤武不循古王 贵为天子,富甲天下,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C. 令行民期年 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D. 恐民不信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谓也
【小题3】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3)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