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用卫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 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 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不民而教 易:交换
B. 学者于所闻 溺:拘泥
C. 法古无    过:过错
D. 民怪之,莫敢 徙:搬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用法不尽相同的一组是(   )
A. 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廉颇闻之,……,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 汤武不循古王 贵为天子,富甲天下,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C. 令行民期年 内自虚而外树怨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D. 恐民不信己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谓也
【小题3】把文中面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2)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3)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小题4】根据文意,概括商鞅变法十年“家给人足”“乡邑大治”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2 02:02: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窃:偷偷地
B.秦王不,为一击击 怿:高兴
C.某年月日,秦王赵王击缶 为:替,给
D.相如召赵御史   顾:回头
【小题2】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秦御史前书曰B.左右欲刃相如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D.而相如廷叱之
【小题3】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B.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C.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不义 亡:逃跑
B.臣与将军 戮力而攻秦 戮力:拼力厮杀
C.秦时与臣 游:交好
D.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小题2】下面加下划线字解释,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臣壮也,犹不如人
B.臣韩王送沛公 若属皆且 所虏
C.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 具沛公言报项王
D.所以遣将守关者……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倶
【小题3】下列对选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为项伯的侠义所感动,于是就与他结拜为兄弟,并结成儿女亲家。
B.项羽为人善良,宽容大度,所以不计前嫌,接受刘邦道歉,与之和解。
C.范增老谋深算,深知刘邦有称王的野心,所以多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
D.项伯为人仗义,主持公道,所以他在项庄舞剑时挺身而出,保护刘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
(选自《史记• 儒林列传》)
【注】①司空,管理四徒的官;城旦,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代立践南面 践:登上(王位)。
B.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匡:辅佐。
C.薛人公孙弘亦征     征:(被)征召。
D.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 假:给予。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B.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C.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D.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谀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④B.①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⑤
【小题4】把下面课文中的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同类题4

阅读课文文言语段,回答各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而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谁大王为此计者 为:wèi
B.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  当:dǎng
C.沛公奉酒为寿 卮:zhī
D.张良出,项伯 要:yāo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项王许诺B.约为婚姻
C.秋毫不敢有所近D.为之奈何
【小题3】下列词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项伯杀人,臣B.秦地可尽
C.吏民,封府库D.左右欲相如
【小题4】下列对两组句子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君与项伯有故?
(4)沛公在?
A.两个“所以”相同,两个“安”字不相同
B.两个“所以”不相同,两个“安”字不相同
C.两个“所以”相同,两个“安”字相同
D.两个“所以”不相同,两个“安”字相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渔父》)

【小题1】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小题2】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莞尔笑 (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淈其泥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D.涵淡彭湃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