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王北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之,是社稷,奈何?夫有世之名,必有俗之。吾欲胡服。”楼缓曰:“善。”群臣皆不欲。

于是肥义侍,王曰:“简、襄主之,计胡、翟之利。为人臣者,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臣之也。今吾欲继襄主之,开于胡、翟之乡,而卒世不也。为敌弱,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毋尽百姓之劳,而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骜民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志也,务以论德而功也。愚者成事,智者睹未,则王何疑焉。”王曰:“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遂胡服矣。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北中山之地    巡视
B.阻漳、滏之险    属于
C.而功未遂  成功
D.而无强之救兵
【小题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有世之名 高出
B.必有俗之累 背离
C.必有遗俗之牵累
D.简、襄主之壮烈
【小题3】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宠有孝弟长幼顺明之节   节操
B.有补民益主之业 通达
C.此两者臣之也 分别
D.今吾欲继襄主之事业
【小题4】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卒世不也  通“现”,出现
B.而往古之勋  继承
C.遗俗之累    承担
D.骜民之怨    听任
【小题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无天下之议   考虑
B.非以养欲而志也 使……愉悦
C.务以论德而功也 约定
D.智者睹未迹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22 09:1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绶。
【小题4】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以射为戏,竟死   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   将兵:将军和士兵。
C.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D.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暮,胡兵终怪之     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出塞,出东道  始皇没,余威震于殊俗
D.百姓闻之,老壮皆为垂涕 事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小题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其李将军之谓也?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召以为博士。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  属:连缀文字,做文章。
B.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秀才:才学优秀。
C.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 短:说别人的坏话,诋毁。
D.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小题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文帝召以为博士   ②以为患之兴自此起
B.①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C.①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①堕马而死,无后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小题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