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子大凯,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且夫怒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末节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务战胜穷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昔秦皇帝任战胜之威,蚕食天下,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遇其民不可役而守也。胜必杀之,非民父母也。靡弊中国,快心匈奴,非长策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地固泽卤,不生五谷。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暴兵露师十有馀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又使天下蜚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而致一石。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饟,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

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故兵法曰“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夫秦常积众暴兵数十万人,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雠,不足以偿天下之费。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乃使边境之民弊靡愁苦而有离心,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以成其私也。夫秦政之所以不行者,权分乎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故周书曰“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用”。愿陛下详察之,少加意而熟虑焉。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注解)①蒐;春季狩猎。②猕:秋季狩猎。③蜚刍挽粟:飞遠转运粮草。蜚,通“飞”。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B.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C.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D.夫上虚府库/下敝百姓/甘心于外/国非完事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纵横”中“长短”指战国时代纵横家的游说术,“纵横”是合纵连横的简称。
B.“钟”是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的“公量”以四升为豆,四豆为瓯,四瓯为釜,四釜为钟。
C.“孤寡老弱”包含死了父亲或失去父母的儿童、没有或失去妻子的人、年老的人和体弱的人。
D.“和亲”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父偃十分贫困,借贷无门,且在燕、赵、中山等地作客艰难,因而向西进入函谷关面见卫将军。
B.天下太平时,诸侯为了不忘战争,在春天训练军队,秋天整治武器,然而圣明的君王会慎重地发动战争。
C.主父偃认为,战争时间长会导致边境的百姓疲惫愁苦而产生背离之心,将军和官吏们互相猜忌而与外部勾结。
D.主父偃朝奏援引秦始皇与高皇帝分别不听李斯与御史成劝谏而失败的事例,试图增强谏伐匈奴的说服力。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
(2)且夫兵久则变生,事苦则虑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6 12:48: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馀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明日,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为郎中,从入汉中。
后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尽复取鲁、梁地。哙还至荥阳,益食平阴二千户,以将军守广武。一岁,项羽引而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孝惠六年,樊哙卒,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帝王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但文中的“高祖”是司马迁将刘邦的庙号“太祖”与谥号“高皇帝”结合而来。
B.“参乘”亦作“骖乘”,指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迁”一般指升官,也可指一般调动,也有降职的用法;“谪”与“迁”的意思一样。
D.“谥”指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小题3】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因为杀了别人的狗,就和刘邦一起隐藏起来了。
B.樊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上,充分显示了他的勇猛和忠义。
C.刘邦能从鸿门逃脱,樊哙责备项羽的那番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D.因为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生了儿子,所以高祖对他比一般将领更亲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樊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啗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小题1】(小题1)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⑴翼_______⑵披:_______⑶举:_______(4)眦:_______
【小题2】(小题2)下列句中点词的用法与“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相同的一项是
①常以身蔽沛公 ②吾得事之  ③沛公欲关中 ④人如恐不胜  ⑤越国以远⑥沛公霸上
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④⑥D.③④⑥
【小题3】(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击沛公于坐
B.籍何至此   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C.得复见将军此 且立石其墓之门
D.若属皆且为虏 举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以此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①訾:通“赀”“资”,钱财。②狗监: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
B.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
C.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
D.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日/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孝景帝,是汉景帝的谥号。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用来高度概括或评价人物生平意义的称号。
B.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铺陈、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汉唐时与诗并举。
C.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政府高官名称。西汉时期尚书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
D.婚,文中是结婚的意思。婚姻在古代有明确的指代,婚是指女婿的父亲,姻是指儿儿媳的父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相如仰慕蔺相如,但因为汉景帝不喜欢辞赋,再加上他又生病,所以就辞官旅居梁国。
B.司马相如所写的《子虚之赋》,是与邹阳、枚乘、忌夫子等读书人相处好多年后才写的。
C.《子虚之赋》是借助“子虚、乌有先生、无是公”三个人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规劝皇帝的。
D.司马相如是一个能明察灾祸和事情将要发生的人,并且懂得如何躲避,所以天子也很惊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
(2)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B.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C.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D.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名仲由,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受儒家祭祀。性情刚直,好勇尚武。子路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B.“兕”为上古瑞兽,状如牛(水牛),苍黑(全身呈现青黑色),板角(就是独角兽那样的犄角)。逢天下将盛,而现世出。“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骑)。古代亦指犀牛(一说雌性犀牛)。
C.子贡,名端木赐,姓端。“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子贡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D.颜回,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信仰不坚、质疑师道。子路在回答孔子问题时,认为孔子的仁和智所达到的程度不够。
B.子贡明辨是非、敢于直言。子贡在回答孔子问题时,认为孔子应该是很少贬低自己导致天下不能容忍孔子的自大。
C.颜回审时知世、笃信师道。子贡在回答孔子问题时,认为正是因为学说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
D.孔子谦逊近人、尊才重德。当他为颜回的回答感到欣慰时,便说假使颜回拥有许多财产,他给颜回当管家。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2)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