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示出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B.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衬。如刘邦与张良,项羽与范增,项伯与项庄,使不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C.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D.樊哙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与诸将约的意图是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理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03 10:5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②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车避匿。

③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且相如贱人    素:向来,本来
B.吾念之    顾:回头看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扬言
D.相如车避匿    引:调转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 ”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
A.相如每B.大王必欲
C.而相如叱之D.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小题3】“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小题4】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全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①及高祖时,中国初定 ②养生丧死无憾
B.①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①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 ②尽心焉耳矣
D.①人众车舆,万物殷富     ②弟子不必不如师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    倍:通“背”,违背、背弃
②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发、迁徙
B.①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使:派遣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反复陈述
C.①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拜:授予官职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资质、禀赋
D.①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  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②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向时:先前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B.足下,称呼对方的敬辞,下称谓上,或同辈、朋友相称,都可用“足下”,意为“您”。
C.剖符,古代分封诸侯或功臣时,将符节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D.北面,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坐在南面,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南的。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C.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汉朝的管制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小题5】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   士兵     假舆马者 凭借
B.扶而去之 使……离开 而绝江河 断绝
C.伯夷叔齐耻之 以……为耻 无贵无贱     没有
D.我安适归矣   往,到   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怨是用希 用心一也
B.盍往归焉 风雨兴焉
C.不知其非矣     其皆出于此乎
D.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句读之不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吴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死。
C.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人,竟落得饿死的下场,也许他们心里没有怨恨,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仁德了吗?司马迁在记叙先贤的事迹时也提出了疑问。
D.作者认为世俗浑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成为了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成为了清高之人。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2)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同类题4

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②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德也
(2)不如善遇之
(3)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小题2】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相同的一项
A.君安与项伯有
B.项伯杀人,臣
C.吾得事之
D.吏民封府库
E.范增数项王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司马迁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刻画人物性格。试以上文第②段为例,从项羽的言与行入手,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同类题5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善: 交好
B.距关,毋内诸侯  内:接纳
C.籍吏民,封府库  籍:登记、造册
D.不如因善遇之 遇:相逢、会面
【小题2】对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执事”是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大夫”是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贱称,表示对对方的责骂轻蔑。如范增骂项羽时说“竖子不足与谋”,这里的“竖子”即表示责骂轻蔑。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由十二本纪、十表、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项羽虽没做过皇帝,但他打入咸阳,号令诸侯,因此司马迁把他列入世家。
D.婚姻,意为儿女亲家,女方的父亲为婚,男方的父亲为姻,在《鸿门宴》里刘邦和项伯就曾约为婚姻。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的表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