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课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君王”,显示出项羽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B.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衬。如刘邦与张良,项羽与范增,项伯与项庄,使不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C.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
D.樊哙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与诸将约的意图是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理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12-03 10:52: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彊,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其后,斯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进谏曰:“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丞相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臣请诸有文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为城旦。”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书。治离宫别馆,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抵琅邪。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余子莫从。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崩。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高欲立子胡亥为太子,与斯曰:“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讬命哉!”于是斯乃听高。太子立为二世皇帝。法令诛罚日益刻深,又作阿房之宫,赋敛愈重,戍徭无已。李斯数欲请间谏,二世不许。并责问李斯。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上书欲求容。其后,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B.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C.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D.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负责教学的一种官名。秦汉已有,负责政事及礼仪,汉武帝后专掌经学传授,晋以后一般都设在太学或国子监中。
B.《诗)《书》皆为儒家经典。《诗》,即《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尚书》,是现存
C.黥,即墨刑,其法是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文后的“城旦”,也是刑名,即判处四年筑城劳役。
D.十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后一直沿用,并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夏历(即农历),所以文中十月在前,七月在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善于把握机遇。他分析时局,选择入关事秦国,借机游说秦王抓住时机去实现天下一统的大业。
B.李斯具有开国之功。他运筹帷幄,居功至伟。对内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统一文字,对外平定少数民族,他都尽力而为。
C.李斯无奈趋从权势。赵高对李斯威胁利诱,李斯为利屈服;后李斯又遭二世责问,很是害怕,因此顺从了赵高的心意。
D.李斯最终结局悲惨。他听信赵高的邪说,立少子胡亥,后以谋反罪被腰斩,累及三族,最终李斯有所醒悟。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2)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
(3)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陈情表》)

同类题2

文言文阅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B.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B.文段中座次的尊卑是以“南”为尊,以“东”为卑。
C.“为寿”是向尊长敬酒或者馈赠礼物,以祈祝健康长寿的意思。
D.项羽,项氏,芈姓,名籍,羽是他的字。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若属皆且为所虏!
(4)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吟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日: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B.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C.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D.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在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保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B.范雎心里不快,除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2)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奉璧奏秦王 奏:进献
B.相如因持璧却立 却:后退
C.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审察、察看
D.怀其璧,从径道亡 亡:丢失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C.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D.乃使其从者衣褐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拜送书于庭”相同的一句是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C.设九宾于廷
D.欲以击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