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乘胜而去国远斗    去国远斗:离国远征
B.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不得方轨:不能并列前行
C.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走水上军:让水军逃跑
D.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空壁:全军离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若教淮阴侯反乎
C.①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②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D.①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 ②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韩信探知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纳,赵军主帅陈余有轻敌情绪和希图速决的情况后,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
B.半夜时分,韩信选拔了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
C.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两千轻骑兵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D.鏖战中的赵军突然发现背后营垒插满汉旗,队形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将二十万赵军杀得大败,斩杀赵军统帅陈余和赵王歇。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小题5】阅读文章,请概括韩信击败赵军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7-14 06:03: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略:掠夺,夺取
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诚信,信用
C.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购:重金征求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刻毒
【小题2】下列语句全部能表现荆轲义勇精神的一项是()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③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④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⑤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写秦军破赵,势如破竹,大军压境,燕国危在旦夕,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以短促的语气交代逼人的形势,渲染了紧张、危急的气氛。
B.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既有意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C.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D.荆轲赴秦刺杀秦王就必须先接近秦王,因而,信物就成了关键。所选文段表现了荆轲的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而樊於期就显得头脑简单,过于轻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诸侯小大甚众,不遇。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 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俱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曰: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游学诸侯小大甚众(________) (2)及见之,又(________)
(3)三子致功而不见(________) (4) 事始皇帝(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 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
【小题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延入坐,为上客  精思傅会,十年
B.君,非也 皆出于此乎
C.士有杀身以成名  此物非西产
D.秦昭王召见,语,大说之  嬴而不助五国也
【小题4】蔡泽向范雎说起商鞅、吴起、大夫种三人的遭遇,其用意在于_________。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蔡泽之所以能够“垂功于天下”的原因。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齐。齐威王欲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进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田,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水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坚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日: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早救患于被刑。……悲夫!(《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一. 判断加点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小题1】齐使者如梁    如:往,到……去。
【小题2】老弱罢于内    罢:罢工,指不听指挥。
【小题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蹶:使……遭到失败。
【小题4】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小题5】“庞涓恐其贤于己”与“请救于齐”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一个表示比较,后一个引出动作的对象。
【小题6】“齐威王欲将孙膑”与“齐使田忌将而往”中的“将”意思一样,都是“率领”。
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小题7】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骄横轻敌而兵败。
【小题8】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预先埋伏弓箭手在马陵道成功射杀庞涓。
【小题9】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以史学家的眼光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缧绁,“缧”是捆人的绳子,“绁”是捆着或系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C.太史,古代把家臣或小官的职位加一个“太”字表示国家的大臣,西汉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撰史。
D.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左丘明撰《左传》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 “节俭力行”“危言危行”,在齐国受到尊重,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显于诸侯。
B.越石父是个贤才,晏子在沼泽中解救出他,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谢,反而要求绝交,晏子感到很惊讶。
C.文章选取晏子以囚犯为知己和以车夫为贤能两件事,写其知人和谦逊,表现齐国名相晏婴的风范和品质。
D.结尾为论赞,作者赞美了晏子成礼而去、犯颜直谏的品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同类题5

(一)、文言文阅读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怀王。怀王使项羽为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皆属项羽。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

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胜则兵 罢,通“疲”
B.故不如先秦、赵    斗,使……相斗
C.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身,亲自
D.楚王令羽诛之 阴,阴沉地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拒谏饰非,饮酒高会,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侯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
(2)、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