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关于文学常识的一些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元杂剧一本戏中每一个角色都有唱词。
B.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戏剧有历史剧、喜剧和悲剧,其中悲剧有《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等作品。
C.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的《史记》对我国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史学,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作为文学,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
D.《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的作者是法国的帕斯科尔,他既是思想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7-03-02 05:1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秦灭,项羽以沛公为汉王。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高祖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馀,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江军孙遨军于东张,大破之。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魏王豹。取平阳,得魏王母妻子,尽定魏地,凡五十二城。因从韩信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大破之,斩夏说。韩信巳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菑。定齐,凡得七十余县。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天下既定,汉王为皇帝,参归汉相印。高帝以长子肥为齐王,而以参为齐相国。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户,号曰平阳侯。孝惠帝元年,除诸侯相国法。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日:“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却。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子窋代侯。百姓歌之日: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   从:跟随
②高祖二年,拜为左丞相   假:暂且
③参代何为汉相国,事无所变更 举:做、办
④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适还家门。不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适:到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   过:来访
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焉;又不见者,三十六年。   幸:幸运
A.①③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③④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参右丞相属韩信
②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之兴怀
B.①参去,属后相曰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善抚之,使之肖我
C.①治无大此者乎
②钉头磷磷,多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D.①参汉相国,出入三年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声,目遇之而成色
【小题3】下列文言句式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A.大破之,斩夏说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渐渐愁煎迫D.戌卒叫,函谷举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本文的“迁为将军”。同样表调动官职的词语还有“转”、“徒”、“调”等。
B.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有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文中“懿侯”,是一个带有褒义的称号。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写,现存诗305篇,分“风、雅、颂、赋、比、兴”六个部分。
D.《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结集,后世尊称为《南华经》,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逍遥游》是内篇的第一篇。
【小题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
(2)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记》司马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B.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D.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后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B.《史记》全书包括十二世家、三十本纪、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C.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编撰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江东”指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基本上呈南北走向,隋唐以来,习惯称此段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被汉军包围在垓下,夜听四面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于是饮酒帐中,慷慨悲歌,怆然涕下,英雄末路,无限悲凉。
B.项羽带骑兵八百余,乘夜突围,过淮河,剩下百余人,到阴陵,迷路,为一老农所骗,陷入沼泽地,部下只剩下二十八骑相随。后逃至东城,居然还能斩将刈旗,令人佩服。
C.为了证明“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项羽奋起神威,斩汉军二将,杀数十百人,瞋目一叱,使汉军骑将倒退数里。
D.项羽自感无面目再见江东父兄,不愿渡过乌江,他把乌骓马送给亭长,带领部下徒步作战,最后自刎而死。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王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①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始皇出游。至平原津而病。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 ①隐宫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咸伏其辜:全,都B.乃抚东土:安抚
C.关中大索二十日:搜查D.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徒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B.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C.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D.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统一天下后,下令群臣议论帝王的称号问题;秦始皇采纳群臣的建议,把自己称为“皇帝”。
B.秦始皇认为咸阳人口众多,先王的宫廷狭小,于是调发隐宫徒刑者七十多万人,挖运北山的石头,从蜀地、荆地输送来木料,建成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
C.秦始皇厌恶别人说死,但在他统一天下之前,就开始派人在骊山开凿洞穴,为自己营造陵墓。
D.秦始皇夜间易服出行咸阳,在兰池遇上盗贼,他和武士围困盗贼,让武士杀死了盗贼。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
(2)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 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翦将攻赵阏与,破之,拔九城。十八年,翦将攻赵。岁馀,遂拔赵,赵王降,尽定赵地为郡。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 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 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 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奏。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 大破荆军。 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馀, 虏荆王负刍, 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小题1】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项是
A.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B.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C.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D.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
【小题2】文中加点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秦始皇,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把皇与帝合称皇帝,并自称始皇帝。
B.荆,既指古代九州之一的荆州,也指春秋时的楚国。文中指后者。
C.郡县,秦代的郡与县为同级行政机构。其中的“郡”与《过秦论》中“以为桂林、象郡”中“郡”的意思相同。
D.百越,也称百粤,指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古越族人分布的地区。也指此区域内存在的众多部族。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翦喜好军事,取得非凡战功。王翦曾带兵攻打赵国阙与,一连拿下九座城邑;曾领兵攻打赵国,迫使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成为秦郡。
B.王翦行事小心,不被秦始皇理解。在攻打荆的问题上,年轻气盛的李信认为二十万军队足够,但王翦认为需要六十万军队,秦始皇笑话王剪年老胆怯。
C.王翦索要田产,被人认为过分。王翦攻打荆时,向秦始皇索要许多良田美池宅苑,后来率兵已经到了关口,又派人请求朝廷赏赐五倍的土地。
D.王翦带兵有谋,顺利击败荆人。王翦到了战场构筑坚固营垒采取守势,对方多次挑战而坚守不出,等到知道军队中的士兵比赛投石后,认为时机成熟,在荆军东去时,抓住战机,打败了荆军。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化汉语。
(1)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①,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侯、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栎阳逮:因案件牵连被栎阳县捕去。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 略:大致B.以故,事得已 故:缘故
C.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阴:暗中D.使公及桓楚将 将:将领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封于项 长于臣
B.梁以此奇籍   以故荆轲逐秦王
C.独籍知之耳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小的时候,学写字、学武艺都没学成,学兵法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
B.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籍竟然敢说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项籍少怀壮志,抱负不凡,所以项梁认为他不寻常。
C.项籍年轻时虽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但他身材高大,才能、勇气、胆识超出常人,周围的人都怕他。
D.陈涉起义后,项籍立即带领项梁起事,砍下郡守的头,杀掉上百个郡府的侍从、护卫,收取属县的壮丁,用兵力降服了地方。
【小题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