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度:估计
B.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许:允许
C.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右:右边,下面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死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D.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上面所选文言内容,主要写的是“渑池相会”与“将相和”两个历史事件。
B.蔺相如面对秦王的威势和想要杀他的秦王左右,敢于“张目叱之”。显示出他作为一个谋士的英武气质,令人敬佩。
C.廉将军原先认为攻城野战之功应该比口舌之功大;出生高贵的人应该比出生低贱的人地位高。后来他觉得自己的见识错了。
D.蔺相如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是打算等国家安定了以后再收拾廉颇。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8 10:0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跨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又不能治生商 做买卖
B.人多之者   厌恶
C.若长大     即使
D.市人皆笑信 全,满
【小题2】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常从人寄食饮(2)吾必有以重报母
A.(1)常常到别人家里去吃闲饭(2)我一定会有好东西来报答您
B.(1)经常和大家一起去吃饭(2)我一定会重重的报答您
C.(1)常常到别人家里去吃闲饭(2)我一定会重重的报答您
D.(1)经常和大家一起去吃饭(2)我一定会有好东西来报答您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韩信虽然后来很有名,但当初也没表露出什么可称道的东西。
B.韩信因为人很好,经常得到大家的帮助,大家纷纷接济他。
C.韩信肯受胯下之辱,表现了他作为大丈夫的能屈能伸。
D.漂母送给韩信食物吃,又不求报答,可见她的善良。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
(2)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3)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B.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C.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D.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黥,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也叫“墨刑”。
B.三晋,此处指赵、韩、魏三国的合称,现在统指山西。
C.竖子,此处为对人的蔑称,与《项羽本纪》“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意思一致。
D.《孙子》即《孙子兵法》,兵家经典,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为孙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嫉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
B.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
C.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D.文末太史公的话语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2)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沛公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之。”项王许诺。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日士卒 飨:犒劳
B.素留侯张良 善:交好
C.沛公霸上 军:军队
D.不如因善之 遇:对待
【小题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项羽曰    良曰:“长臣”
B.击破沛公军     谁大王为此计者
C.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私见张良,具告事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小题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遇事缺乏考虑:当听到沛公想在关中称王后勃然大怒,意欲发兵攻打刘邦;当听到项伯的劝解又怒气全消,答应了项伯的请求。
B.范增头脑清醒:通过刘邦前后做事的变化,他判断出刘邦志向高远,何况刘邦手握十万军队,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劝项羽赶紧攻打刘邦。
C.张良善于周旋:项伯让他逃走时,他说替韩王送沛公,不能离去;当刘邦问怎么和项伯有交情时,详细解释消除刘邦的疑虑。
D.刘邦善于收买人心:当他得知项伯前来告密时,先是亲自迎接,与之兄弟相称;后又与之约为儿女亲家,让项伯死心踏地地为他办事。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4

阅读《鸿门宴》中的片段,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叔父) 沛公起如厕,为大王不取也(私下里)
B.乃令张良留(感谢) 其意常在沛公, 大王来何(品德,品行)
C.若皆且为所虏(辈,群)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亡去不义(逃跑)
D.我至军中(估计) 不胜杯杓,孰与君少长
【小题2】下列句中不含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是(    )
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D.备他盗之出入于非常也
【小题3】选出上面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
A.玉玦是半圆形的佩玉。“玦”与“决”同音。范增以此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
B.刘邦为自己开脱责任,其表明产生矛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二是有小人之言。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是项羽无意中失言,表明其性格的粗率。
D.项庄拔剑起舞是听从范增安排要杀刘邦;项伯拔剑起舞是自觉行动,要保护刘邦。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段一】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庭,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文段二】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赵孝成王崩,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B.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C.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D.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B.汤镬,死刑的一种,也作“烹”,是把人放进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中的“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D.古代,皇帝之死称“崩”(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崩”),大夫之死称“卒”,士之死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强秦,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他那种赴汤蹈火的大无畏精神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格,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B.面对挑衅,蔺相如忍辱负重,镇定从容。“廉蔺交欢”这一节,生动地记述了蔺相如对蓄意羞辱他的廉颇保持了极大的克制与忍让,终于感动了廉颇,实现了将相和好,团结对敌。
C.身为上卿,廉颇优缺点异常明显。他驰骋沙场,战功赫赫,但居功自傲,自私狭隘。后来,他“负荆请罪”,有勇于改过的迹象,但作者司马迁对廉颇这一历史人物持否定批判的态度。
D.廉颇晚景凄凉,壮志难酬。他一心想着报效朝廷,但终因仇人郭开的使诈而不再被起用。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则运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之情。
【小题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