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上书谏猎

司马相如

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2,捷言庆忌3,勇期贲、育4。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5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枝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

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注释:司马相如为郎时,曾作为武帝的随从行猎长杨宫,武帝不仅迷恋驰逐野兽的游戏,还喜欢亲自搏击熊和野猪。司马相如写了这篇谏猎书呈上,由于行文委婉,劝谏与奉承结合得相当得体,武帝看了也称“善”。

战国时秦国力士。

庆忌:吴王僚之子。《吴越春秋》说他有万人莫当之勇,奔跑极速,能追奔兽、接飞鸟,驷马驰而射之,也不及射中。颜师古则说他能射快箭。

贲、育:孟贲、夏育,皆战国卫人,著名勇士

逢(páng旁)蒙:夏代善于射箭的人,相传学射于羿。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然遇逸材之兽 ( ) (2) 故谚曰 ( )
【小题2】第一段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对此加以分析。
【小题3】对第2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万辆车马为轻不认为是安全的,以出去为乐,把途中万中有一的危险当作快乐。
B.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
C.以万辆车马为轻不认为是安全的,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
D.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以出去为乐,把途中万中有一的危险当作快乐。
【小题4】从句式的角度,鉴赏第3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分析司马相如能让沉湎于游猎的武帝看过此文后称“善”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1-05 02:47: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言兵事

晁错

臣闻汉兴以来,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有大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陛下又兴数十万之众,以诛数万之匈奴,众寡之计,以十击一之术也。

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则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今降胡义渠蛮夷之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传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财择。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B.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C.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D.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时使用的文书。
B.“胡”是古代对北方和东方各族的泛称,始于战国后期,称匈奴族为胡或北胡。
C.“什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
D.“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台下侍者而告。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回顾了汉兴以来与匈奴作战胜败得失的情况,援引古代兵法“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的说法,突出良将在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文章采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吕后时“民气破伤,无有胜意”,到文帝时“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的形势转变。
C.作者根据“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的理论,分析了敌我的优劣条件,否定了“以众攻寡”,提出了对匈奴作战的一整套战略战术。
D.作者对于汉兴以来抗击匈奴的历史十分熟悉,对前代处理匈奴问题的得失成败也了然于胸,这使得他的论点有着深刻的历史依据,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
(2)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仰之间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螋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高:同“皓”,东方发白。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激愤、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鸣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小题2】“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小题3】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