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人,逆其理,鲜不乱矣。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
仁者,爱人也。昔者晋灵公杀庖厨以善饮食,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人者,不爱人也。不爱,奚足谓仁?兵已加焉,往救之,则《春秋》弗。未至,豫备之,则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则害无由起,而天下无害矣。观物之动而先觉其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春秋》之志也。其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远。故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独身者,虽立天子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无臣民之用矣。如此者,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爱人,不在爱我,此其法也。
义者,非谓正人,谓正我也。虽有乱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谓义?昔者楚灵王讨陈蔡之贼,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与,不得为义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1)之于诸侯,无所能正,《春秋》谓之有义,以其身正也。故曰:义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君子求仁义之别,然后辨乎内外之分。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据礼以劝福;外治推恩以广施,宽制以容众。《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此之谓也。故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宽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为礼不敬也。居上不宽,则伤厚而民弗亲;为礼不敬,则伤行而民弗尊。弗亲则弗信,弗尊则弗敬。仁义之处可无论乎?虽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虽有圣人之至道,弗论,不知其义也。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
注释:(1)潞子:小部落的首领。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以义   设:陷害
B.然而不得为人者 淑:善良
C.则《春秋》弗 美:称赞
D.观物之动而先觉其    萌:萌芽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以治人与我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B.往救之 不知有汉
C.其明矣 若春和景明
D.之亡而自亡也    背负青天,而之夭阏者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逆其理,鲜不乱矣  违背了这个道理,少有不混乱的
B.以暗于人我之分    以致于隐藏起别人和自我的分歧
C.绝乱塞害于将然而未形之时  把祸乱消灭在将要发生而没有成形的时候
D.是故内治反理以正身 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据道理来端正自身
【小题4】下列补写在文中波浪线处的句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曰:以仁安人
B.此则人与我也
C.是义与仁殊
D.故曰:义,我也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春秋》刺上之过,而矜下之苦。
②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
【小题6】下面语段中,孝文皇帝的行为是如何体现仁义的?请结合本文的“仁义观”,简要分析。
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身衣弋绨(1),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和亲后,匈奴背约入盗,帝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
(取材于《汉书·文帝纪》)
注释:(1)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29 01:46: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西周终成王道

刘 安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康梁沉湎,宫中成市,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义,处歧周之间,地方不过百里,天下二垂归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

文王业之而不,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简注)
①康梁:沉溺于逸乐。②刳(kū):剖,剖开。③垂:天与地交接处,指极远地区。④悉索薄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薄,谦辞,指不精良。⑤躬擐(huàn)甲胄:亲自穿上铠甲。擐,穿。⑤股肱:大腿、手臂。比喻辅助的大臣。这里用作动词。⑦述:遵循。
(阅读指要)

文章概述了商纣王无道横行、酷烈残暴,周文王、武王两代国君用太公之谋励精图治,修文德使天下归附,并讨伐暴君,终成王道。而武王以后,成王年幼,奸臣贼子妄图犯上作乱,周公辅助王室,佑护天子,镇抚诸侯,行礼仪教化,移风易俗,终于安定天下。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地方不过百里(______) (2)文王业之而不(______)
(3)武主欲昭文王之德(______)  (4)以此风易俗(______)
【小题2】“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中文王的“令德”具体指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多行不义必自毙,纣王自取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他无视天下百姓,失去民心。
B.文王虽修德行义,但从根本上说他还是犯上作乱,不足为后世训。
C.武王尽管经牧野之战而登天子之位,但并未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守成之策。
D.天行有常,大道昭彰,王侯将相,唯有德有力者居之。
【小题4】文章第二段可分为两层,请概括其层次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请总结概括文章中“太公之谋”和“周公之训”各自的特征。
“太公之谋”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之训”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智伯伐赵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小题1】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B.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C.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