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栗。
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注: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枝梧:抵抗。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渡击赵,大破之    河:河流
B.从盱台彭城  之:往,到
C.立羽为上将军 假:代理
D.将戮力而攻秦  戮力:同力,并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筑甬道输之栗 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
B.①项羽悉引兵渡河 ②太子丹恐惧,请荆卿曰
C.①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②常身翼蔽沛公
D.①九战,绝甬道 ②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B.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C.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D.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小题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1 08:31: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项王曰:“壮士!一一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节选自《鸿门宴》,有删改)

材料二: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节选自《项羽之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B.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C.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D.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北,现指河北省,简称“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其省会是石家,庄。文中的“河北”指黄河以北地区。
B.左司马,官名,和右司马同为大司马的副官,协助大司马掌管军务、领兵作战;大司马、左司马、右司马并称“三司”。
C.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治理民事,刘邦曾担任过亭长。
D.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江东自古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著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做事当机立断,料事如神。刘邦回到军营中,立诛杀曹无伤,是因为他早猜到了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团队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刘邦最终能脱身独骑,与张良的悉心谋划和樊哙的勇猛刚烈分不开。
C.范增有知人之明、预见之智。他从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言行看出他无政治远见,并预言项庄等人会成为刘邦俘虏。
D.项羽刚愎自用,骄傲自大。在鸿门宴上不听范增的劝告,一意孤行;最后乌江自刎时,也还没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小题5】有人说项羽要是渡过乌江,说不定他会东山再起;也有人说项羽即使渡过了乌江从头再来,江东子弟也不会愿意再跟随他作战,他无法东山再起。你同意哪个观点,试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传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
伍尚至楚,楚并杀奢与尚也。伍胥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四年,吴伐楚,取六与灊。五年,伐越,败之。六年,楚昭王使公子囊瓦将兵伐吴。吴使伍员迎击,大破楚军于豫章,取楚之居巢。后二岁,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天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呼!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节选自《史记》)
灊:音qián,古地名,在今中国安徽省霍山县。鞅鞅:通“怏怏”。因不满而郁郁不乐。鸱夷革:皮革袋子。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曰伍举 先:祖先
B.且嚭使人微伺之  微:稍稍
C.令可以为器 器:棺材
D.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抉:挖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
B.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其皆出于此乎
C.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羡长江之无穷
D.我以死争之于先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小题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2)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小题4】文中吴王夫差“忘恩负义”表现在哪些地方?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日:“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它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日:“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鸽在也。太史公曰:淳于覺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亦伟哉!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注:禳田:耕种时设察,祈求丰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B.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C.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D.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即对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国国君的统称,后多用来比喻掌管地方军政大权的地方官。
B.威王八年,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的方法还有年号纪年法、千支纪年法等。
C.驷,指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或套着四匹马的车。四匹马拉的车,在古代也叫做“乘”
D.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史官官职名称,也是在《史记》中对司马迁的敬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出身低下,但能力不凡。他是入赘齐国的女婿,但却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没有受过屈辱。
B.淳于髡有勇有谋,敢于进谏。齐威王不理国政,国家内忧外患却无人敢进言劝谏。淳于髡挺身而出,进谏威王,成功劝说齐威王,一鸣惊人。
C.淳于髡风趣幽默,善用隐语。楚国加兵于齐,齐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求救。淳于髡通过故事,让齐威王增加了礼物,成功借兵,打败楚国。
D.淳于髡机敏善辩,不辱使命。他曾奉命向楚国献鹄,途中鸿鹄飞走,淳于髡编造套说辞,楚王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给了他更多的赏赐。
【小题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2)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