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术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①,令诸君如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②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候,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节)

(注释)①快战: 痛快地打一仗。②指王翳: 指项王给王翳看。王翳,汉将。
【小题1】下列对文中西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
B.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
C.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
D.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击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四面皆楚歌: 楚歌,楚人的歌: 借以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孤立无援”是它的近义词。
B.平明:解释为①天亮的时候;②公平严明。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平明属第①个意思。
C.亭长: 秦官名,又称公。属于低于乡镇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级别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主任,掌门户启闭之禁令诸事。
D.万户候: 食邑万户的候爵,号称“万户侯”(在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其中卫青与霍去病是典型代表),后来泛指高官贵爵。
【小题3】下列对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写人物,在《鸿门宴》中是一场写多人,而在本篇中是连续集中写一人。
B.本篇三个场景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
C.《鸿门宴》重在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本篇重在项羽勇猛刚强、知耻重义。
D.从“溃围、斩将、刈旗”中可看出,項羽是一个勇猛无敌且非常怜惜部下的人。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6 12:0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载与之齐 之:他(代指孙膑)
B.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再:两次
C.去韩而归 去:离开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约定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B.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C.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D.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款待。。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来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马陵道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卓越的军事才能。其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最后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2)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韩安国,字长孺,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建元中,武安侯田蚡为汉太尉,亲贵用事,安国以五百金委质于蚡。蚡阴言安国太后,天子亦素闻其贤,旋召以为北地都尉,超擢为大司农。闽越、东越相攻,安国及大行王恢将。兵未至越,越杀其王降,汉兵亦罢。建元六年,武安侯为丞相,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燕人也,数为边吏,习知胡事。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不如勿许,兴兵击之。”安国曰:“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群臣议者多附安国,是故上许和亲。安国始为御史大夫及护军,后稍斥疏,下迁;而新壮将军卫青等有功,益贵。安国既疏远,默默也;将屯又为匈奴所欺,失亡多,甚自愧。幸得归朝,乃益东徙屯,意忽忽不乐。数月,病呕血死。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 之不便/不如和亲
B.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C.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D.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俗曰/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信然/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韩子即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他的主张有“改革变法”“以法治国”“兼爱非攻”等,他的学说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有很大影响。
B.二千石即两千石级的官职,此处指内史。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可以用“二千石”来称郡守,还可以用“两千石”来泛指两千石级的官职。
C.委质即呈献礼物,以表示忠诚信实。本义为放下礼物,古代卑者幼者拜见尊长时,不敢行宾主授受之礼,就把礼物放在地上,然后恭敬地退出去。
D.幸即臣子得到皇上的宠幸。也可指女子得到封建帝王的宠爱或临幸,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还可以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例如“巡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稳固防守,助力梁孝王平息了吴、楚之乱。他和奋力作战的张羽在东线抵御吴兵,成功阻止吴兵越过梁国的防线,两人皆因此而声名显扬。
B.韩安国有宽容之心,他东山再起之后并没有报复曾经侮辱过他的人。在田甲逃走后,他以灭宗族为由胁迫其回来做官,最后一笑泯恩仇,善待田甲。
C.韩安国主张和亲,其观点和大行王恢的不一致。匈奴来请求和亲时,他有理有据,多角度阐释了兴兵击之的弊端,因此皇上批准了匈奴和亲的请求。
D.韩安国后来逐渐被皇上疏远,领兵驻防又被匈奴欺侮,死伤无数。他希望能回到朝廷,结果却被调到东边驻防,心中闷闷不乐。几月后,生病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
(2)蚡阴言安国太后,天子亦雅闻其贤,旋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超擢为大司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卿者,游说之士也。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他日三晋之交于秦,相善也。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齐交韩、魏,至来年而王独取攻于秦,此王之所以事秦必在韩、魏之后也。”

赵王计未定,楼缓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楼缓对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予,则非计也;言予之,恐王以臣为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大王计,不如予之。”虞卿闻之,入见王曰:“王慎勿予!”楼缓对曰:“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将因秦之怒,乘赵之弊,瓜分之。赵且亡,何秦之图乎?”虞卿曰:“齐,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则是王失之于齐而取偿于秦也。而齐、赵之深仇可以报矣,而示天下有能为也。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从秦为媾,韩、魏闻之,必尽重王;重王,必出重宝以先于王。则是王一举而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则使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亡去。赵于是封虞卿以一城。

(节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注)媾讲和。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B.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C.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D.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何也∕曰∕吾且因强而乘∕弱矣∕今赵兵困于秦∕天下之贺战胜者则必尽在于秦矣∕故不如亟割地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是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三晋,指战国时赵、韩、魏三国。因赵、魏、韩三氏分晋各立为国,故称。
C.足下,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时的敬辞,与之类似的还有阁下、陛下等。
D.楼缓,是战国中后期著名的纵横家,先后事赵、秦两国,曾官至秦国的相。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卿认为单凭实力,秦不足以夺取赵之六县,而赵却把土地亲手奉上,等于帮助秦国攻打自己,故反对割地求和。
B.赵郝认为割让六县的土地,是为了平衡赵国与秦、魏、韩的关系,否则秦国第二年就会联合其他两国来攻打赵国。
C.楼缓支持赵国割地予秦,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讨秦国欢心,又可以向诸侯暗示秦赵两国的友好关系,从而保护赵国。
D.虞卿建议赵王与齐国结盟来对付秦国,迫使秦国主动与赵国讲和,而韩、魏两国也会跟随秦国向赵国纳贡讲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秦善韩、魏而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韩、魏也。
②王以此发声,兵未窥于境,臣见秦之重赂至赵而反媾于王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关,广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匈奴大入上郡,广遇匈奴数千骑,而所从不过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大军数十里,今如此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于是胡骑遂不敢击。后有胡将出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将,复还至其阵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遂皆引兵去。于是天子乃召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列卿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初,广之堂弟李蔡与广俱事文帝。武帝时,蔡从大将军卫青击匈奴,封为乐安侯。蔡为人在下中,名声不及广下甚远。然广不得封侯,而蔡为列侯。广之诸军吏及士卒亦有封侯者。广亦长以此为憾。

(武帝)元狩四年,大将军青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阴受天子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单于,故徙广至右将军军。广自请曰:“臣自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不听,令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时广军无向导,失道,后大将军至。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大将军急责广失道。广曰:“诸校尉无罪,我自失道。”遂引刀自刭。广军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引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卫青:汉武帝宠妃卫夫人的弟弟,深为武帝信任,为大将军多年。②数奇:命不好。
③公孙敖:大将军卫青的亲信。因与匈奴作战时怯懦畏战,刚刚被武帝夺去列侯的爵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大军数十里 去:距离B.于是天子乃召广为右北平太守  拜:任命
C.士卒不尽食,广不食  尝:曾经D.大将军亦欲使敖单于 当:正面对敌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如此百骑走    余与四人拥火
B.复还至其阵中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大将军急责广失道 及其所既倦
D.我自失道 若事之不济,此天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惜乎,子不遇时!     可惜呀,你没有遇到合适的时代。
B.欲夜取之,遂皆引兵去。 (匈奴)打算夜晚攻打(李广)他们,于是就带兵走了。
C.广之诸军吏及士卒亦有封侯者。 李广(以往)的下属甚至士卒中也有被封侯的。
D.故徙广至右将军军。   所以把李广调到右将军军中。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年轻时就从军与匈奴作战,因善于骑射,作战英勇,深得文帝的赏识。
B.面对敌人数千兵力,李广凭借百余名骑兵,使用诱敌之计,将敌人一举击溃。
C.尽管李广为人不善言谈,但是关爱体恤士卒,士卒们也乐意为李广效力卖命。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谚语评价李广,表现作者对于这位不善言辞的名将的赞叹。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小题6】李广可称得上是汉代名将,也是后世经常称颂的对象。例如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在他的《滕王阁序》就曾经感慨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小题7】李广终其一生未能完成封侯的愿望,而那些看似不如他的人,却得以封侯。有论者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武帝、卫青等人任人唯亲,不能公平封赏;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李广命不好,生不逢时,对这一问题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中及注释里的具体内容谈谈如此认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