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列文段,翻译划线的句子。

江乙对荆宣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选自《战国策》)

(注)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1)吾闻北方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3-17 11:46: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是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高望,太息而叹 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B.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 吾还也
C.遂出见之,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D.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

①齐宣王见颜斶,曰:“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日‘王前’,可乎?”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日:“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②颜斶辞日:“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②柳下季:即柳下惠,姓展名禽字季,鲁国贤人,居于柳下。垄:坟墓。③虞:通“娱”,欢乐。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有敢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______)  (2)不若死士之垄也(_____)
(3)寡人自取耳   (______) (4)士生乎野   (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清静贞正自虞 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B.则再拜辞去也 人非生知之者
C.王者贵 叫嚣东西
D.王前趋士 若属皆且所虏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2)斶愿得归,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
【小题4】第①段在和齐宣王的论争中,颜斶所持的观点是“_________”,表现出颜斶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小题5】第②段颜斶怎样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请从“说话艺术”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故绝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贱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D.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述“尊贤兴国”道理的一组是(  )
①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②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 ③昔有桓公,故有管仲 ④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⑤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⑥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这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同类题4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樊於期( )    (2)戮没( )   (3)揕其胸(    )  (4)切齿拊心(    )
【小题2】写出两段话中表示敬称的三个词语。
(1)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两个句子。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秦王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B.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C.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D.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即信函,古人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B.约从指秦国利诱六国之亲善再各个击破的政策,与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连横相对。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山东,战国时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后来也曾经指华山、太行山或泰山东边的地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遭遇坎坷,曾经处境艰难。他十次上书进言来游说秦王,但不为所用,终致盘资用尽,只能狼狈归家,但却不受家人待见,遭到父母妻嫂冷淡以对。
B.苏秦发愤图强,成就合从之说。他矢志苦读太公的《阴符》一书,到深夜时,常常疲倦打盹,就用锥子刺大腿促使自己保持清醒,终于习得了合从策略。
C.苏秦叱咤风云,权势盛极一时。他身拜赵国相印,施行合从大获成功,天下万民的命运和诸侯权臣的威权都决定于他的策略,使各国的诸侯亲过兄弟。
D.苏秦衣锦还乡,尽显世态人情。苏秦游说楚王特意路过家乡时,他的父母妻嫂前倨后恭,卑微以待,反映出当时功利为上的社会风气,颇具讽刺意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2)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