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解释文中古今异义的实词。
(1)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哺乳动物。
(2)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4)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其他 更新时间:2019-12-05 06:01: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我尝闻仲尼之闻 ⑵则矣 ⑶不知何时而不虚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B.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
C.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D.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⑴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⑵今我睹子难穷也
⑶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   ⑷伯夷辞以为名
A.⑴与⑵用法相同B.⑴与⑷用法相同
C.⑵与⑶用法相同D.⑴⑵⑶⑷用法各不同
【小题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⑴“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⑵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小题5】第①段中有两处“于是焉”,请结合文意,具体说明这两个“于是焉”的作用有何不同

同类题3

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春秋中期思想家庄周及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包括内篇、外篇与杂篇,其《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初一,“朔”指月末最后一天。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字子安,其名与字间具有相成关系,如果王勃要自称,当称“子安”。《滕王阁序》中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的句子,其中“牛”、“斗”指二十八宿的牛宿和斗宿。
B.《三国演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这部作品编撰者罗贯中是在《三国志》等史书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有关小说、戏曲的创作经验。《水浒传》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
C.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很符合礼仪。在古代的礼节中,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而室内座位方面又以坐西向东为尊。“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的“趋”是指古人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以表示敬意。
D.“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