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斗折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也,而绝江河D.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0-03-22 06:44: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
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枯耘失岁,政险失民,田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夫是之谓人祆。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祆是生于乱。三者错,无安国。其说甚尔,其灾甚惨。可畏也,而不可怪也。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选自《荀子·天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并:一同、一起。
B.田稼恶,籴贵民饥   :野草,莠草。
C.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文:修饰、文饰。
D.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 赫赫:光明、显耀。
【小题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荀子朴素唯物观的一组是( )
①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②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③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④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⑤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
B.荀子认为自然界只按照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行和变化,它不能决定人间的吉凶。自然界的各种怪异现象并不可怕。
C.文末荀子指出国君应该重礼尊贤,这样才可以做天下之王。在政治上,荀子主张礼治和法治并用。
D.上文语言富于文采和气势,字句工整相对。从整体上看,运用了排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诚,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肯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故硅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远矣。

(选自《荀子·修身》,有删改)

(注)①菑:同“灾”,灾害。②折阅:折本,亏损。③崇:同“终”。④厌:同“压”,堵塞。⑤县:同“悬”。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B.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C.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D.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于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里的“小人”与儒家定义的“君子”相对,是指社会地位低的人。孔子“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和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中的“小人”都是这个意思。
B.江河,现在一般是大河的泛称。但在古代主要是指长江和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和《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其中的“河”皆指黄河;而《祭妹文》“先莹在杭,江广河深”中,“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C.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和本文“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中的“驾”含义相同。
D.“谏争”同“谏诤”。在古代,如果父亲、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儿子、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孝顺和忠诚。从政权层面来讲,很多朝代也都设置了专事谏诤的官员,以提醒君主正确行事,或议论朝政,提出建议。如秦代设“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人亲近阿谀奉承自己的人,疏远规劝自己改正错误的人,把善良正直的话当作对自己的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戕害。
B.在对待是非上,明智的人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愚蠢的人却否定正确的,肯定错误的。正直的人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错。
C.修身的人修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就可因内心富贵而骄傲;重视道义轻视王公贵族;内心省却了杂念,就会觉得外物很轻。
D.腐腿的鳖一直走,不停下,也能到达目的地;六匹骏马拉车却不能到达,这是“做”和“不做”的不同。修身也应向痛腿的鳖一样,贵在行动。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
(2)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
【小题5】君子品格是古人尤其是儒家所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德,要想成就这种美德,离不开学习和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是修身的途径,修身是学习的目的,而这二者都要注重积累和坚持。对于“学习”和“修身”,作为儒家集大成者的荀子有着深刻的见解,请阅读上文,并联系课文《劝学》,说说荀子主要讲了什么道理,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