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
(二)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荆文王①得茹黄②之狗,宛路之矰③,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④,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吾自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释】①荆文王:楚文王,春秋楚国国君。②茹黄:猎犬名。③矰(zēnɡ):带丝绳的短箭。④葆,即太保,官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 宅:家
B.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 比:结党
C.葆申趣出   趣:通趋,小步快走
D.析宛路之矰 析:通折,折断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乃变更   家祭无忘告乃翁
B.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    意恶能直
C.将以要利矣 所以不可不论也
D.臣少而好事 跪而加之于背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
像能意这样的人,如果让他在君主身边谨慎地议事,一定不会曲从君主。
B.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
C.吾自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
我在襁褓时诸侯们就看不起我,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
D.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
②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
【小题5】在下面每组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
①能意和葆申   
②齐宣王与荆文王
【小题6】根据上下文,在括号内填空,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进谏是古代文臣的重要职责,但方式却因人而异。材料中能意、葆申采取的是(_______)的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采取的是(______)的方式。面对进谏,贵在王能纳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号令全国:“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0 10:16: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ūn),均为人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谁可而为之/君知难也
B.午非子子邪/今者有小人
C.而杀之/后无问津者
D.伤人刑/同予何人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贤主愈大愈惧,愈强愈恐。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多患多怨,国虽强大,恶得不惧?恶得不恐?故贤主于安思危,于达思穷,于得思丧。《周书》曰:“若临深渊,若履薄冰。”以言慎事也。

武王胜殷,入殷,未下舆,命封黄帝之后于铸,封帝尧之后于黎,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舆,命封夏后之后于杞,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武王乃恐惧,太息流涕,命周公旦进殷之遗老,而问殷之亡故,又问众之所说,民之所欲。殷之遗老对曰:“欲复盘庚之政。”武王于是复盘庚之政,发巨桥之粟,赋鹿台之钱,以示民无私。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封比干之墓,旌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闾,士过者趋,车过者下。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乃税马于华山,税牛于桃林,马弗复乘,牛弗复服。衅鼓旗甲兵,藏之府库,终身不复用。此武王之德也。故周明堂外户不闭,示天下不藏也。唯不藏也,可以守至藏。

赵襄子攻翟,胜佐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也?”襄子曰:“江河之涨也,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须臾。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

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胜非其难者也,持之其难者也。贤主以此持胜,故其福及后世。齐荆吴越,皆尝胜矣,而卒取亡,不达乎持胜也。唯有道之主能持胜。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墨子为守攻,公输般服,而不肯以兵知。善持胜者,以术强弱。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B.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C.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D.三日之内与谋之士封/为诸侯诸大夫/赏以书社庶士/弛政去赋/然后济于河/西归报于庙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书》,在文中指由庸代令狐德棻主编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所建周朝的史实,隶属中国正史《二十四史》。
B.黄帝,号轩辕氏,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与炎帝一起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C.桑林,是一种大型的、国家级的祭祀活动,后来祭祀所用的乐舞,也称为桑林。《庄子·养生主》曾描写过庖丁解牛时的动作、节奏,“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D.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重要建筑物,用以朝会诸侯,发布政令,配祀祖宗。现在北京的天坛祈年殿就是古代明堂式建筑。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君主在实力越强大时就越恐惧,就算在国家安定、顺利的时候,也会像靠近深渊、脚踩薄冰一样心惊胆战。
B.武王虽然打败了商朝,但依然害怕,不敢进入殷都,所以才会封赏尧舜等贤君的后人,紧接着又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
C.武王夺取天下后,给鼓旗甲兵都涂上牲血,收藏到府库里,再也不使用,还在华山、桃林等处繁殖牛马,致力于发展农业。
D.文章结尾处引用孔子举起门闩和墨子折服公输般的例子都是为了证明国家要想取得胜利进而维持胜利,武力并不是最重要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拘救罪,分财弃责,以振穷困。
(2)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北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跲,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於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齐攻廪丘赵使孔青将死士而救之与齐人战大败之齐将死得车二千得尸三万以为二京宁越谓孔青曰:“惜矣,不如归尸以内攻之。越闻之,古善战者,莎随贲服。却舍延尸,车甲尽于战,府库尽于葬,此之谓内攻之。”孔青曰:“敌齐不尸则如何?”宁越曰:“战而不胜,其罪一;与人出而不与人入,其罪二;与之尸而弗取,其罪三。民此三者怨上。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宁越可谓知用文武矣。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

晋文公欲合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叔带之难,出居于郑,君奚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其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鲍叔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管子死,竖刀、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知大礼。知大礼,虽不知国可也。

(《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

(注)①跲(jiá):绊倒。②蛩(qióng)蛩距虚:传说中的兽名。③廪丘:地名,④京:胜者为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⑤莎随贲服:该守时守,该退时退。⑥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⑦合:聚合,指盟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人事则不广   广:荒废
B.故令鲍叔公子小白   傅:辅佐
C.补周室之   阙:空缺,欠缺
D.举事且利   义:道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智者之举事必时/之以饥馑
B.蛩蛩距虚必负走/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民此三者怨上/洎牧谗诛
D.听皆如咎犯者邪/吾还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蹶替蛩蛩距虚采甘草是为了能在遇到危机时为其所救,以补蹶不善跑跳的天资。
B.晋文公能称霸诸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携手戎族人和狄族人将流亡于郑国的周天子安置成周。
C.管仲、孔青、咎犯三人皆体现了“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广”,在没有出现良机时,依然能够想方设法创造机会。
D.管仲最终得以成为齐国的优秀人物,其恩泽施及子孙后代,是因为他得大礼。事实上,懂得大礼,即使不懂国事也是可以的。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赵 使 孔 青 将 死 士 而 救 之 与 齐 人 战 大 败 之 齐 将 死 得 车 二 千 得 尸 三 万 以 为 二 京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全也,其天邪!
(2)上无以使下,下无以事上,是之谓重攻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 见
《吕氏春秋》
智所以相过,以其长见与短见也。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故审知今则可知古,知古则可知后,古今前后一也。故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也。
荆文王曰:“苋譆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则不谷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谷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谷。”于是送而行之。申侯伯如郑,阿郑君之心,先为其所欲,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五月而郑人杀之。是后世之圣人,使文王为善于上世也。
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
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日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蹗,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
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审知今则可知古 审:研究,仔细考察
B.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    知:主持,掌管
C.不谷:不善。这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战国策·齐策》),所以侯王称孤寡、不谷。
D.师旷:先秦古书中往往把职业放在人名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身份。师旷,“师”为乐师,“旷”为姓,相传他精通音律,是个瞎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B.①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 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C.①二君者甚相善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D.①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B.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C.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D.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文王很有远见,他有个臣子,叫申侯伯,善于迎合文王的心意,文王想做什么,他在文王之前就做了,但文王却不重用他,让他出奔到郑国,最后申侯伯被郑国人杀了。
B.吕太公比周公更有远见,他采用尊敬贤人、崇尚功绩的治国方法,传位二十四世,而鲁国采用亲近亲人、崇尚恩人的办法来治国,逐步削弱,以至于到了仅存的地步。
C.吴起在治理西河之外时,受人诋毁,被魏武侯召回,吴起预见到如果国君让他治理西河,就可以成就王业,可现在,西河很快就会被秦国攻取,魏国从此就要削弱了。
D.魏惠王去看望生病的公叔痤,公叔痤向惠王推荐公孙鞅,让惠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果不能用他,也不要让他离开魏国,惠王认为公叔痤很荒谬,结果秦国因卫鞅而强大。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
(2)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转也。

文王处歧事纣,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民请去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腰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擒夫差,戮吴相,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鸮子曰:“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选自《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枥:捆束。②靡曼:美妙的声色。③履肝肺:指舍命。④偾(fèn):死。⑤鸮子:即范蠡,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年不 收:征收
B.民乃甚 说:通“悦”
C.颜色愁悴不者  赡:丰足,充裕
D.吴二年而霸    残:毁灭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一人之不敏 与吴王争一旦之死
B.使上帝鬼神伤民命   此孤大愿也
C.以身牺牲   愿民请去炮烙之刑
D.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五湖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转也。
那么商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
B.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面痛苦,想要通过灭掉吴国来得到民心。
C.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吃自己亲自耕种而成的食物,穿妻子亲自织布而成的衣物。
D.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所以凡是行事,必须要先考察民心,然后才可以去做。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为天旱而祈雨,以自身为祭品,于是天降大雨,他也赢得了民心。
B.周文王从政遵守时间,上贡适宜,祭祀恭敬,因而获得“西伯”的称号。
C.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立志复仇,并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得民心。
D.勾践励精图治,赢得臣民的支持之后,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成功灭掉吴国。
【小题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2)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