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转也。

文王处歧事纣,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民请去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腰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擒夫差,戮吴相,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鸮子曰:“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选自《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枥:捆束。②靡曼:美妙的声色。③履肝肺:指舍命。④偾(fèn):死。⑤鸮子:即范蠡,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年不 收:征收
B.民乃甚 说:通“悦”
C.颜色愁悴不者  赡:丰足,充裕
D.吴二年而霸    残:毁灭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一人之不敏 与吴王争一旦之死
B.使上帝鬼神伤民命   此孤大愿也
C.以身牺牲   愿民请去炮烙之刑
D.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五湖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转也。
那么商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
B.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面痛苦,想要通过灭掉吴国来得到民心。
C.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吃自己亲自耕种而成的食物,穿妻子亲自织布而成的衣物。
D.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所以凡是行事,必须要先考察民心,然后才可以去做。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为天旱而祈雨,以自身为祭品,于是天降大雨,他也赢得了民心。
B.周文王从政遵守时间,上贡适宜,祭祀恭敬,因而获得“西伯”的称号。
C.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立志复仇,并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得民心。
D.勾践励精图治,赢得臣民的支持之后,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成功灭掉吴国。
【小题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2)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6 10:4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荀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馀若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注]①左、右:泛指处所。重:敬重、尊重。②疾:奋力,努力。③论:被人称述而彰明。④说:说教。兑:通“悦”,高兴。⑤董:毒药。⑥胜理:依循事理。⑦遇合:相遇而投和。⑧畏:横死。⑨畏:被围困。
【小题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忠孝”是中国古代社会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孝,善事父母者”。
B.“学者”在古代多义,可指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也指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C.“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D.“颜回、曾参”是古代有名的儒生,他们都是荀子的著名弟子,在道德修养上十分崇高。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B.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D.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说明“劝学”和“尊师”的一组是(   )
A.不知理义,生于不学 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
B.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
C.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 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D.凡遇合也,合不可必 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子、子女做到“忠孝”,臣子、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尊师”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说法的否定,也为唐代韩愈作《师说》提供了借鉴。
D.文章称颂“忠孝”“尊师”,并把曾点和颜渊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2)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3)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为帝。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必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

(《吕氏春秋·下贤》)

【小题1】对“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也不屑于傲视那些有道的士人。
B.长得不像君主的人也傲视有道的士人。
C.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
D.君主中不贤明的也和有道的士人一样傲慢。
【小题2】在作者看来,君主要成为帝王,对待“有道之士”应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小题3】“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但他们的处事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小题4】本文的主旨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这是从一个贤明的君王角度来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
(二)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荆文王①得茹黄②之狗,宛路之矰③,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④,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吾自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释】①荆文王:楚文王,春秋楚国国君。②茹黄:猎犬名。③矰(zēnɡ):带丝绳的短箭。④葆,即太保,官名。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 宅:家
B.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 比:结党
C.葆申趣出   趣:通趋,小步快走
D.析宛路之矰 析:通折,折断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乃变更   家祭无忘告乃翁
B.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    意恶能直
C.将以要利矣 所以不可不论也
D.臣少而好事 跪而加之于背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
像能意这样的人,如果让他在君主身边谨慎地议事,一定不会曲从君主。
B.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
C.吾自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
我在襁褓时诸侯们就看不起我,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
D.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
【小题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
②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
【小题5】在下面每组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
①能意和葆申   
②齐宣王与荆文王
【小题6】根据上下文,在括号内填空,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进谏是古代文臣的重要职责,但方式却因人而异。材料中能意、葆申采取的是(_______)的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采取的是(______)的方式。面对进谏,贵在王能纳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号令全国:“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