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命。”于是翦其发枥其手,以身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转也。

文王处歧事纣,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民请去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去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名姓,执箕帚而臣事之,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腰领不属,首足异处,四肢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擒夫差,戮吴相,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鸮子曰:“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选自《吕氏春秋·顺民》,有删节)

注释:①枥:捆束。②靡曼:美妙的声色。③履肝肺:指舍命。④偾(fèn):死。⑤鸮子:即范蠡,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年不 收:征收
B.民乃甚 说:通“悦”
C.颜色愁悴不者  赡:丰足,充裕
D.吴二年而霸    残:毁灭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一人之不敏 与吴王争一旦之死
B.使上帝鬼神伤民命   此孤大愿也
C.以身牺牲   愿民请去炮烙之刑
D.得民心则贤千里之地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五湖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转也。
那么商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
B.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
越王为会稽山战败的耻辱面痛苦,想要通过灭掉吴国来得到民心。
C.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吃自己亲自耕种而成的食物,穿妻子亲自织布而成的衣物。
D.故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
所以凡是行事,必须要先考察民心,然后才可以去做。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因为天旱而祈雨,以自身为祭品,于是天降大雨,他也赢得了民心。
B.周文王从政遵守时间,上贡适宜,祭祀恭敬,因而获得“西伯”的称号。
C.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之后,立志复仇,并认为成功的关键是得民心。
D.勾践励精图治,赢得臣民的支持之后,认为自己一定能够成功灭掉吴国。
【小题5】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
(2)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6 10:40: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各题。

夏后相与有扈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诗》曰:“执辔如组(。”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者安矣,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注释:饬:一本作“饰”。组:编织。前人注:“夫组织之匠,成文于手,犹良御执辔于手而调马口,以致万里也。”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钟鼓不 (_____________) (2)年而有扈氏服   (____________)
(3)期年而有扈氏(_____________) (4)此言也可以为天下(____________)
【小题2】选出下列加点字词性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审此言也可以天下   谓其之于此
B.非谓躁也   皆出于此乎
C.战甘泽而不胜 而成文彼也
D.是吾德薄教不善也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2)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小题4】文中讲的“自胜”就是指“□□和□□”。
【小题5】从文中看,夏后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②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③《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於义,本於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

《吕氏春秋·序言》

【小题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诛不之民以求利 (______)    ②其势可也(_______)
【小题2】与“圣王之道废绝”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问者爇香于鼎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小题3】与“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过去的人不能追回,将来的人不能等待
B.过去的人不可接触,将来的人不可期待
C.过去的不可追回,未来的不可等待
D.过去不可接触,未来不可期待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上文的中心论点:
【小题5】设喻类比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请以第②节为例,对此略作评析。
【小题6】作者认为,“听言”要分辨“善”与“不善”,而“善”与“不善”的标准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名号显矣,德行矣。
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能为魁土名人者,未尝有也。
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传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之,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劝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B.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C.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D.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师说”,就是谈谈从师求学的道理。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D.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吕氏春秋·劝学》也提倡尊师就不计较他的贵贱贫富。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吕氏春秋·劝学》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昔者先圣王,成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敌,内失其行,名声堕外。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周之国,谋失于胸,令困于彼。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相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有扈氏服。故欲胜人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1)。”孔子曰:“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安,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吕氏春秋·先己》,有删减)

注释:(1)拿缰绳赶马就像织丝一样。意思是说,拿缰绳赶马,只控制住马嘴就能达到万里之外;织工只管织丝,花纹也自然形成于其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其身而天下治:太平安定
B.六卿请之  复:再战
C.此言也    审问
D.何其也    躁:快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敌    名声堕
B.期年有扈氏服  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
C.故欲胜人必先自胜 丘陵成而穴
D.成身而天下成 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反其道而身善矣
所以,反对他们的道理自身就完善了
B.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
三王先施行教化再实行刑罚,所以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C.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圣人用织丝的道理来修养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
D.得之于身者得之人
能得到自身修养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②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
【小题5】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A.
【小题6】请结合下列各句的内容,谈谈如何做到“先己”。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