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4分)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小题1】出自本段话的一个成语是
【小题2】请评析本段话的观点。(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1-12 04:1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伸、晏子之功,可复许乎?”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要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其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单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太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般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也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有删节)

(注)曾西:曾参的孙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B.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C.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D.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译为“您”。
B.先子,泛指祖先。称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或年长的人。
C.崩,古代以山的崩塌比喻天子和诸侯的死,从周代开始把帝王和诸侯的死称“崩”。
D.置邮:古代传递公文的方式,用马递送公文叫置,步行递送公文叫邮。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管仲建立的功业是微不足道的。通过曾西对子路的尊敬、对管仲的不屑态度对比,侧面表达出对管仲辅佐齐桓公行霸道而没有行仁政的反对。
B.孟子认为文王施行德政是可以效法的。文王在商汤历经几代明君和良臣治理、占有天下臣民和土地的情形下,仅以百里见方之地起事创业靠的就是施行仁政。
C.孟子认为齐国推行仁政恰如其时。齐国现时的政治、经济已超越了夏商周三代最鼎盛的时期,不必关注土地和人口了,要顺应时势,实行仁政,解百姓于倒悬。
D.孟子通过对话提出自己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他不推崇管仲和晏婴的治国之道,而肯定了文王的德政措施,希望齐国立即推行仁政,可以获得比古人多一倍的成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
(2)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诸子散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颡(sǎng)额头。②伪:通“为”,人为努力。③文理:礼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无分于东西:确实
B.犹水之下也:趋向
C.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盗贼
D.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动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
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都将外部因素放在第一位。
D.孟子和荀子对待性的善恶上观点不同,但都重视弘扬人性之善。
【小题4】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简述。

同类题5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更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捡”,捡拾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归咎,归罪
【小题2】下列加点词都有活用现象,对其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
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小题3】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
【小题4】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