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在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苸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的一项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斧子
B.谨痒序之教     痒序:古代的地方学校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负戴:负担、背负
D.王无罪岁 无罪:没有罪过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B.臣之壮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不知日之入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陈述了“民加多”的措施与统治者应持的态度,侧面阐释了“民本、仁政”思想。
B.从“王道之始”到“王道之成”,说理逻辑明晰,层次递进,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
C.选文通过“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比喻,批评了统治者的错误认识。
D.选文描绘了理想社会的图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普行教化,老有所安,幼有所教。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7 02:31: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天下》)

(注)葛:诸侯国名。②归市者:指赶集、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后:王,君主。④旄倪:老人和幼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养生丧死无憾 养生:指奉养父母
B.涂有恶莩而不知    发:赈济
C.未闻以千里人者也  畏:使害怕,震慑
D.诛其君而其民 吊:安慰、慰问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斧斤时入山林 箪食壶浆迎王师
B.无失时     徯我后,后来
C.王道之始   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
D.未有也     若大旱望云霓也
【小题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孟子提出行王道的措施:治民之产,使百姓衣食无虞;再进行教化,使长幼有序,社会安定。
B.乙文段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甲乙两文段都强调大王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
D.甲乙两文段均用比喻论证的手法,并以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步步推进,环环相扣。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王 如 施 仁 政 于 民 省 刑 罚 薄 税 敛 深 耕 易 耨 壮 者 以 暇 日 修 其 孝 悌 忠 信 入 以 事 其 父 兄 出 以 事 其 长 上 可 使 制 梃 以 挞 秦 楚 之 坚 甲 利 兵 矣。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构兵:交战。
B.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  指:指向,意向。
C.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则不可     号:指所用的提法。
D.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 接:交接,交往。
【小题2】下列对选文加横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 ,是战国时候宋国的著名学者,先秦儒家“宋尹学派”的代表人物。跟孟子、尹文子、彭蒙、慎到等人同时倡导上下均平,反对战争。
B.三军,这个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这与现代陆、海、空三军的实质意义完全不同。
C.“先生之志则大矣”的“志”,即心之所向、心意。对宋 的心意,孟子是肯定的。他反对的是宋 打出的名号:利。这是宋 游说秦楚之王的理据。
D.仁义,本意为仁爱与正义。这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做大臣的依循仁义的原则侍奉国君,做人子的依循仁义的原则来侍奉父亲。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楚两国交战,宋 将要去制止。宋 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先去谒见楚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假如楚王不高兴,就去谒见秦王,游说他让他停止战争。
B.孟子在石丘遇见了宋 ,很自然地问宋 将到什么地方去。孟子关注的不是宋 抽象的游说这种行为,也不是制止战争这种目的,而是进行游说的具体方式和理据。
C.根据孟子的观点是:即便宋 游说秦楚之王成功地制止了战争,那也有一个严重的弊害,就是败坏了世人的心术。显然,孟子比宋 考虑得深远。
D.孟子把仁义张扬为私利之上更高的价值,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却可以启发我们省察惟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念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小题4】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说,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2)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小题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小题5】翻译: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