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文后各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B.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C.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D.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 移其粟河内
B.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无如寡人用心者    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而不王者  填鼓之,兵刃相接
【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填然
B.七十者帛食肉
C.之以桑
D.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最高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0 11:06: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
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③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④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
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之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注释】①滕定公:滕国国君。②世子:指滕文公。然友:滕文公的老师。③宗国:鲁国的始封祖和滕国的始封祖是兄弟,按照宗法制度,滕国尊称鲁国为宗国。④歠(chuò):饮,喝。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 齐疏之服/篚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B.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館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C.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 年之丧齐疏之服/鳣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D.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鱣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薨,古代专称诸侯死亡,后来也泛称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古代帝王死叫“崩”。
B.大故,重大的事故,指大丧.凶灾之类。这里指滕定公去世。
C.冢宰,官名,在君王居丧期间主持丧事的官员。
D.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让老师然友去向孟子请教办丧事的事情,然友回国报告后,太子便决定实行三年的丧礼,但父老官吏们对此不满。
B.太子恐怕处理不好实行三年丧礼的事情,然友于是再次到宋国请教孟子,孟于认为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C.太子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官吏族人都认为太子知礼。下葬时,太子面容悲伤,前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D.从滕因太子丧父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丧礼的观点,但对我们更有启发意义的,还是领导人以身作则的问题。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2)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其上者,非也;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补不足。召大师③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畜君者,好君也。”
(节选自《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二)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注)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转附、朝儛:均为古山名,在今山东。③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得而其上者 非:非议B.畜君何 尤:怨恨
C.方命虐民 方命:违反天命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打开粮仓赈济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乐以天下,忧天下/斧斤时入山林
B.为民上不与民同乐者/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有也/王道始也
D.今不然/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选文的晏子借夏谚“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来肯定君主外出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
C.选文中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主要措施就是对百姓进行教化。
D.选文恰到好处地陈述了孟子的“民本、仁政的政治主张,陈述的时候,由于运用了比喻、排比的手法。使得文章显得生动,观点易于接受。
【小题4】请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