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课外文言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川灌河   灌:灌注,流入
B.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掉转
C.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矣 殆:大概
D.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尽头
【小题2】下列各句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我之谓也
B.“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小题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属同一种情况的两项是(  )
A.顺流而东行
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C.而轻伯夷之义者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小题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小题5】这篇文章用寓言设喻,说明了一个什么哲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15 11:01: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秋水(节选)  庄子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于时也(2)此其江河之流
(3)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4)人九州,谷食之所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井蛙不可语于海者②余与四人拥火
B.①万川归,不知何时止而不盈②哀吾生须臾
C.①吾未尝以此自多者②浩浩乎如凭虚御风,不知其所止
D.①不似尔向之自多水乎②是余有叹焉
【小题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B.此予之所得也
C.戍卒叫,函谷举。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小题4】将下列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2)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季子闻而耻之,曰:“第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④之所苦也令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君曰:“然则若何?”

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自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有删改)

注  ①魏莹:魏惠王。田侯牟:齐威王。②犀首:官名。③内热发于背:内心焦急而病发于背。④胥靡:服役的犯人。⑤嗃:洪亮而悠长的声音。⑥剑首:剑鼻环的小孔。⑦吷:细微的声音。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莹与田侯牟   约:结盟
B.善言齐者,乱人也 伐:攻打
C.臣请为君     实:证实
D.王与蛮氏有   辨:辩论,争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分(   )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创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齐国毁约而主张发动战争的,是要争一口气;反对发动战争的,是顾及帝王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
B.华子既不支持主战,也不支持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让君主求助虚静之道。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寓言,让魏莹明白了为名利而战是多么渺小。“蜗角虚名”的故事,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的有五日而后反。
(2)客出而君悄然若有亡也。
(3)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选自《逍遥游》)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山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晦朔,指农历一个月。也指农历每月末一日及初一日,苏轼《再游径山》:“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就是此意。
B.蓬蒿,蓬草和蒿草。也指草野,荒野偏僻之处,如,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C.竖子,指童仆。也指小子,对人亲昵的称呼,《鸿门宴》:“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即是此意。
D.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号轩辕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与众人等设喻阐释了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均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羁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人类与万物又有所不同,比如说贤能就可能受到谋算,无能又会受到欺侮,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虚、亢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逍遥游》)

(注)①樽:葫芦形酒器,可缚系于腰作浮水济渡之用;②蓬之心:心如蓬草塞蔽,不开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是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商书》曰“七世之庙,可以观德”,则知天子七庙。
C.惠子,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至交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会受到他的驳难。
B.庄子淡薄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都是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②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逍遥游

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转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苍苍,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子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者,而后乃今将国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葬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春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天:天边
B.故九万里,则风在下矣   斯:这
C.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众人:一般人
D.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   劝:劝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苍苍 五亩宅,树之以桑
B.正色邪 日与徒上高山
C.宋荣子犹然笑之   某所,母立于兹
D.置杯则胶   积水成渊,蛟龙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巨鲲大鹏的形象,然后用《齐谐》这本记述怪异事物的书的相关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没有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
B.作者通过夸张类比,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小”的蜩与学鸠、朝菌与蟪蛄,不仅不及“大”的冥灵、大椿、彭祖,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C.文章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明确指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都没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D.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方法,阐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都是“有所待”的,惟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做到“逍遥游”的境界。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小题5】请用“/”给下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