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①而窥宋城,宋华元②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③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注:①堙:yīn土堆。②华元:宋国大夫。③柑:qián通“钳”,钳马,即钳住马嘴(以木衔其口)不让它吃草。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B.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7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C.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7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D.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柑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在古文中义为国都,指朝廷,如“去国怀乡”;又指国家、邦国,如“万国来朝”。
B.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了的通称,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的人,或对别人的尊称。本义侧重指品德方面。
C.诺,在周秦及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问极其恭敬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可译为是、对等。
D.军与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师是两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二千五百人: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为一万二千五百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一些希图在政治、军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诸侯国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B.楚庄王率军队闱困宋国,使宋国城内“易子而食,析骸而炊”,其状之惨足以表明孟子提出的“春秋无义战”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的真实可信。
C.华元主动向对方告诉城内的惨状,引起对方的疑惑和询问,然后趁机阐释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感化对方,使对方最终也以实情相告,显示了他非凡的智慧和口才能力。
D.楚庄王最后带领“引师而去之”,说明他最终抛弃了最大的不义——攻国,才赢得其他诸侯国的尊敬,取得了霸主的地位。
【小题4】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
(2)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19 03: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疾 辞:借口
B.璧则犹是也,马齿亦长矣   薄:稍微
C.为铸人钟,方车二轨以之   遗:赠送
D.使人赴触子,而訾之曰 耻:耻辱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心疾   猥微贱,当待东宫
B.以假道虞而伐虢    不拘
C.若假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奉弥繁,侵之愈急
D.君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 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小题3】下列用“/”给句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足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B.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C.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D.触子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子反因为口渴误饮童仆给他的黍酒而致醉,未能与荆龚王及时商讨重新作战的对策,结果被荆龚王斩杀并暴尸示众。
B.晋献公派荀息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劝谏把路借给了晋国,结果晋国攻下虢国后接着灭掉了虞国。
C.智伯想要攻占厹繇却苦于没有进军的道路,厹繇国君不听赤章蔓枝劝谏,削平高地填平溪谷去迎接大钟,最终导致亡国。
D.齐国将领触子不堪齐王羞辱和重压,故意战败逃走;齐王未能吸取教训去体恤将士,结果齐军再次惨败,齐王也逃到莒国。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存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世将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其战矣。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吴起与秦战,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也。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枹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尔!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之,敌白者垩之,赤者赭之。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而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起曰:“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斩之。

(选自《尉缭子》,有删改)

(注)①奇正:古代兵法术语。古代作战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②朴樕:小木,丛生杂木。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百里     陈:陈列。
B.则天下莫其战矣 当:抵挡。
C.不平陇亩   舍:住宿。
D.枹而鼓忘其身 援:持,取。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B.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C.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D.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首先探讨了作战的道义问题,指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的行为,作战应该追求兵不血刃而获得天下人信服的境界。
B.本文以武王伐纣为例,论证了国家存亡安危依靠将领,应该重视将领的道理,强调作战胜利依靠的是人事而不是占卜以知吉凶天象。
C.作者认为战争取胜的因素众多,既需要决断得当、目标专一、兵器锋锐、战术精妙,也需要举贤用能、申明法令、奖励战功,进而获取人心。
D.吴起是一代名将,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使士兵为国效力而不惜生死;为严明军法,维护将帅威严,他果断斩杀擅自行动而有功绩的士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2)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1)吴败齐师于艾陵之上,还师临晋,与定公争长①,未合,边候乃至,以越乱②告。吴王夫差大惧,合诸侯谋曰:“吾道辽远、无会、前进③,孰利?”王孙骆曰:“不如前进,则执诸侯之柄以求其志。请王属士,以明其令,劝之以高位,辱之以不从,令各尽其死。”

(2)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中校之军皆白裳、白髦、素甲、素羽之矰,望之若荼,王亲秉銊,戴旗以阵而立。左军皆赤裳、赤髦、丹甲、朱羽之矰,望之若火,右军皆玄裳、玄輿、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带甲三万六千,鸡鸣而定阵,去晋军一里。天尚未明,王乃亲鸣金鼓,三军哗吟以振其旅,其声动天徙地。

(3)晋大惊,不出,反距坚垒,乃令童褐请军,曰:“两军偃兵接好,日中无期。今大国越次而造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吴王亲对曰:“天子有命,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莫入王府,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无姬姓之所振,惧,遣使来告,冠盖不绝于道。始周依负于晋,故忽于夷狄。会晋今反叛如斯,吾是以蒲服就君。不肯长弟,徒以争强,孤进,不敢;去君不命长,为诸侯笑。孤之事君,决在今日:不得事君,命在今日矣!敢烦使者往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童褐将还,吴王蹑左足,与褐决矣。

(4)及报,与诸侯、大夫列坐于晋定公前。既以通命,乃告赵鞅曰:“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否则吴国有难;大则越人入,不得还也。其意有愁毒之忧,进退轻难,不可与战。主君宜许之以前期,无以争行而危国也,然不可徒许,必明其信。”赵鞅许诺,入谒定公,曰:“姬姓于轴,吴为先老,可长,以尽国礼。”定公许诺。命童褐复命。

(5)于是吴王愧晋之义,乃退幕而会。二国君臣并在,吴王称公,前歃,晋侯次之,群臣毕盟。

注:①争长:争当盟主。②越乱:指越国进攻吴国。③前:先。进:“晋”的谐音。
【小题1】解 释下列加点字:)
(1)晋大惊,不出,反距垒 (2)两军兵接好,日中无期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无会、前进,利?
A.谁B.通“熟”,仔细C.成熟D.哪一个
【小题3】翻译文言句子: 夫差昏秣马食士,服兵被甲,勒马衔枚,出火于灶,暗行而进。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
【小题4】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中校之军皆白裳
②子有命,周室卑弱
③周室卑弱,约诸侯贡献
上帝鬼神而不可以告
⑤遣使来告 ,冠盖不绝于道
⑥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⑦孤躬亲听命于藩篱之外
A.①③④⑦B.②③⑤⑦C.①②④⑥D.②④⑤⑥
【小题5】第(2)段划“  ”部分使用了整句,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6】概括吴王的人物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