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注]①闲:捍卫。②诐:偏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生久矣,一一乱 治:治理。
B.孔子,作《春秋》  惧:忧虑。
C.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易:改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蛇龙居之,民无定 为秦人积威之
B.坏宫室为污池   秦亦不城予赵
C.知我者惟《春秋》乎 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D.驱猛兽百姓宁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大于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8 12:1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的三项是( )
①谨庠序之教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  ⑧移其粟于河内
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⑦D.②④⑤
【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五亩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
B.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
C.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然不王者,未之有也
D.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是何异刺人而杀之
【小题3】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
A.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同类题2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著有《白氏长庆集》。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他具有民本主义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哲学思想上,提倡“性善论”。
C.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六艺则有两种说法。一指:礼、乐、射、御、书、数,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二指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即指的第一种。

同类题3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之?’”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比死者一洒之 洒:通“洗”,洗雪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纵横
C.今夫天下之人牧    人牧:人和牲畜
D.其如是,孰能御之  御:阻止
【小题2】下面对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以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孟子见梁襄王》一文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孰能御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诸子散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节选自《荀子•性恶》)

注①颡(sǎng)额头。②伪:通“为”,人为努力。③文理:礼法。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B.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C.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D.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无分于东西:确实
B.犹水之下也:趋向
C.敌残生而忠信亡焉:盗贼
D.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动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告子认为人性如水流,流向何处在于缺口,故人性无善与不善之分。
B.孟子与告子都借水流来阐述人性,阐述通俗易懂,但观点却相反。
C.孟子和荀子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都将外部因素放在第一位。
D.孟子和荀子对待性的善恶上观点不同,但都重视弘扬人性之善。
【小题4】对于“人为什么会行恶”,孟子与荀子各有何见解?请简述。

同类题5

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题。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3)圣人无常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小题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数罟 :密网
B.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C.城千里   金:比喻坚固
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不需要
【小题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
A.庠序之教
B.至尊而制六合
C.以黔首
D.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鸡豚狗彘之畜
B.不拘于时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铸以为金人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