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之于天而天受之,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孟子·万章上》)

【小题1】列各句中对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于天而天受之 荐:举荐。
B.之于民而民受之 暴:显现、显露。
C.使之主事而事  治:统治。
D.天子不能以天下人 与:给予。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A.荐于天而天受之
B.三年丧毕
C.夫然后中国
D.舜避尧子于南河之南
【小题3】下列有关选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阐明了孟子关于“禅让”的看法,他主张依民意而行禅让。
B.孟子还强调,受让者要有大贤大德,要首先经受得“主事”的考验,才有可能继位。
C.选文层层分析说理,并通过正反对比,把禅位让贤的道理讲得清晰透彻。
D.“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这句话表明孟子对夺权篡位的否定,强调了上天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他唯心主义的有神论思想。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2)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28 12:12: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自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所以:用来……的。
B.察于人伦 人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自者不可与有言也 暴:暴发。
D.身而诚 反:反省。
【小题2】下列各句中的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句读之不知
D.人马烧溺死者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都有仁之发端、义之发端、礼之发端、智之发端,所以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并且可以扩展仁、义、礼、智的四种发端。
B.拥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发端不意味着人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了,关键是必须保存和扩充这四端。
C.人如果晓得扩大充实四种发端,就会像火那样由燃烧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泉水那样由开始流出最终汇聚成大江大河。
D.仁的价值,也在于使它成熟,否则它就像没长成熟的五谷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这种使它成熟的功夫,就是“扩而充之”。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2)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

注: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⑥ 重器:指贵重的祭器。⑦ 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小题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 东面:面向东
B.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倍:动词,扩充一倍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 伐:攻打
D.徯我后,后来其苏 后:后面
【小题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②斧斤以时入山林
③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也?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
【小题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小题4】将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2)若杀其兄父,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