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罪岁    罪:归咎,归罪
B.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兵: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小题2】下列句子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C.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国也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09: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无岁  罪:归咎,归罪
B.刃既接,弃甲曳而走 兵:兵器、武器
C.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河东凶亦   ②填鼓之,兵刃相接
B.①涂有饿莩不知发 ②是何异于刺人杀之
C.①邻国民不加少 ②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秦七百里 ②寡人之国也
【小题3】下列有关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同类题4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停止,废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③喧:遗忘。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人恒,然后能改( )    ②入则无法家士( )
③其母织 ( )    ④其母引刀其织(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下面小题。
(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三)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人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倚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老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 ②通、执: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人。③浆:解渴的薄酒。④老父:老年的男子。⑤达:通达事理。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 畜:牲畜
B.王无罪岁    罪:归罪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
D.识此字,馈汝浆 馈:赠送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则耻师焉,惑矣
B.其出人也远矣 出家酿之美者与之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父如前示之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式特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使执子乞浆于田舍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非我也,兵也
【小题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