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穷屈匿,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抒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抒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钧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抒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有困穷屈匮 穷:困厄
B.直兵造胸 造:制造
C.而迭晋事 迭:多次
D.审赏罚 审:慎重地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达乎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乎
B.故晏子与崔抒盟而不变其义 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俞然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到达某地,事物就不能看清楚了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小题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叔敖通晓义理,为官和离任都不会受到情绪的干扰。
B.禹通晓生死之义,但是面对黄龙,依然十分害怕死亡。
C.白圭认为“正直之士的节操”是天下最杰出的事情之一。
D.文章结尾指出贤主应用赏罚的方式役使“不肖”之人。
【小题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②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小题6】请从“次非”“晏子”中任选一人,概述其面对生死考验时的做法,并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12:0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公也
A.到达B.极、最C.至于D.导致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B.容忍C.对……狠心D.抑制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
B.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
C.而杀之 后无问津者
D.伤人刑 同予何人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小题5】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小题6】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小题7】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正夔一足,乎 信:相信
B.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   进:进用
C.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   节:关键
D.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打水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闻而审,为福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
B. 齐桓公闻管子鲍叔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C. 有闻传之者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拜且泣者
D. 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小题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
②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
③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④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⑤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⑥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 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 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 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黎丘丈人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女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也。

――节选自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疑似》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昔也往于东邑(2)知之
【小题2】与“汝苦我”中的“道”的词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B.之胜强,柔之胜刚
C.必念“观音菩萨”千遍D.故声闻过情,君子
【小题3】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安得不汝怒耶B.闻道百
C.阳冰试弦歌于当涂D.不知鬼悉何所畏忌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
(2)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小题5】《吕氏春秋》是著名的_______家(哲学流派)代表作,“黎丘丈人”已经成为一个成语,喻指_________的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輶: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1)且:连词,表示转折。(2)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小题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故善者王     王者敬
B.亡国之祸败不可悔也   不可日志也
C.此谓也 若白垩与黑漆
D.察秋毫 人拜之以牛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杀之。子,人之所私也。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黄+享)(tūn),均为人名。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小题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谁可而为之 君知难也
B.午非子子邪 今者有小人
C.而杀之     后无问津者
D.伤人刑     同予何人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杀伤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小题5】请把第一段中的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小题6】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小题7】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①平公曰:“善。”②国人称善焉。③孔子闻之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