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数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如果不能胜利就以死谢罪。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4 08:18: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孟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孟,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致酒于宣孟。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而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吾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齐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若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有删减)
【注】①骫(wěi):弯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天下之贤者为徒    徒:类
B.羞行乞而憎自取 羞:以……羞
C.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  哀:哀痛
D.故善说者,陈其势,言其方    陈:陈述
【小题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D.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即使小,只要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会免除灾祸。
B.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赵宣孟不仅给了他食物充饥,还又给他肉干和钱财。
C.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
D.齐国出兵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救薛国,更是为了保护在薛国的齐先王宗庙。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
(2)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焉。”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窈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求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鸣鸣,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A.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面秦无强大之名也/
B.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C.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高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文中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本文中“六国”指与秦国并称的包括郑国、卫国等六个诸侯国,而苏洵《六国论》中的“六国”指齐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楚国等六个诸侯国。
C.“丹青”中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汉贾谊《过秦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会使秦国虚弱,又和各国结怨,会使国家陷于危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采纳
B.强公室,私门 杜:杜绝、堵塞
C.今陛下昆山之玉 致:得到
D.却宾客以诸侯 业:使……成就功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风易俗,民殷盛/盖在殷忧,必竭诚待下
B.由此观之,客何负秦哉/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C.今弃击瓮叩缶就郑卫/授之书习其句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客卿”,在李斯看来,“逐客”之害无异于向敌寇借兵器,给强盗送粮食。
B.李斯列举了众多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灭亡。
C.李斯在文中不仅指出“逐客”之祸,还指出延揽人才应有的态度,秦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
D.这篇文章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同类题4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修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注】①通轻重:这里指做买卖。②白徒:指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③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④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⑤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⑥修械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干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B.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C.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D.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藏谷十之六: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同类题5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所不闻。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性之谓道 率:遵循
B.发而皆节 中:适合,符合
C.万物焉 育:繁育、生长
D.中庸其矣乎   至:达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中庸也/小人反中庸也
B.恐惧乎所不闻/中庸至矣乎
C.道也,不可须臾离也/德,本也
D.见乎隐/人不饮食也
【小题3】下面对文意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普遍通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B.作者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一样。
C.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实行,是因为: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他还说:中庸之道只有贤能的人オ能做到,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D.作者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好走极端。也就是说,过分与不够貌似不同, 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