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言文阅读。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①,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②,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③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④,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春秋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有删减)

注:①廧(qián)咎如:春秋少数民族赤狄的一种。②块:土块。③离:通“罹”,遭受。④櫜(āo):盛衣甲或弓箭的皮囊。鞬(jiàn):马上盛弓的器物。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小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稽首,指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是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B.“及齐,齐桓公之”一句中的“妻”是为动用法,是“为(他)娶妻”的意思。
C.《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乘是战车的单位,四马一车为一乘。战车每车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排列。如“千乘之国”中的“乘”。
D.“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将启之”中的“殆”是“危险”的意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逃亡期间娶了叔隗,后将到齐国,便让叔隗25年后再嫁,叔隗没有应允。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 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这也是晋国后来与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2)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09 09:09: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过:错
B.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适:舒适
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抛弃
D.藉寇兵而赍盗粮 兵:士兵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D.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先亮出观点,反对“逐客”,然后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论证用客籍之士的理由,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
B.第三段作者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以非凡的勇气抨击秦王骄奢淫逸,可谓反腐“上无禁区”。
C.作者善用比喻,如用秦王取物的态度比喻说明取士的态度,用“泰山”“河海”比喻说明君王应有的气魄,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D.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谈逐客的危害,程度由轻到重,步步升级。
【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2)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谏逐客书》)

【小题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采纳
B.强公室,私门 杜:杜绝、堵塞
C.今陛下昆山之玉 致:得到
D.却宾客以诸侯 业:使……成就功业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移风易俗,民殷盛/盖在殷忧,必竭诚待下
B.由此观之,客何负秦哉/会会稽山阴之兰亭
C.今弃击瓮叩缶就郑卫/授之书习其句读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客卿”,在李斯看来,“逐客”之害无异于向敌寇借兵器,给强盗送粮食。
B.李斯列举了众多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灭亡。
C.李斯在文中不仅指出“逐客”之祸,还指出延揽人才应有的态度,秦王听取了他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
D.这篇文章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和排比,正反论证的方法,既有气势,又很有说服力,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章。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物不载(________)
(2)海不水(________)
(3)明主不人(________)
(4)水(________)(________)
(5)知者(________)
(6)仲尼称于水(________)
(7)源泉混混(________)
(8)盈科而后进(________)(________)
(9)观水有(________)
(10)不成章不(________)
(11)水善万物而不争(________)
(12)故于道(________)
(13)善治(________)
(14)故无(________)
(15)水地而制流(________)
(16)故兵无势(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取于水也?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小题3】从文中看,诸子从水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小题4】从文中看诸子从山的哪些特性引发了怎样的联想?
【小题5】从课文中任选一则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它的理解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