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小题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使使以闻大王
【小题4】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
【小题5】下列各项对文中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纪传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D.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小题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小题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2)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6 10:40: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取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的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怪罪
B.晋祀者     主:主持、掌管
C.以志吾过,且善人   旌:表彰
D.下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尤而效之,罪又甚置土石
B.绵上为之田    若舍郑为东道主
C.且出怨言,不食食 吾还也
D.二三子以为已力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小题3】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交流之后,一直隐居到去世。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小题4】将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同类题3

   乙喜犒师

《国语》

齐孝公来伐鲁,臧文仲欲以辞告。焉,问于展禽。对曰:“获闻之,处大教小,处小事大,所以御乱也,不闻以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文仲曰:“国急矣!百物唯其可者,将无不趋也。愿以子之辞行赂焉,其可赂乎?”

展禽使乙喜以膏沫犒师,曰:“寡君不,不能事疆埸之司,使君盛怒,以暴露于弊邑之野,敢犒舆师。”齐侯见使者曰:“鲁国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公曰:“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二先君之所职业。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齐先君太公曰:女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赐女土地,质之以牺牲,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君今来讨弊邑之罪,其亦使听从而释之,必不其社稷。岂其贪壤地,而弃先王之命?其何以镇抚诸侯?恃此以不恐。”齐侯乃许为平而还。

(选自《国语·鲁语上》)

(简注)
①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名昭。公元前642年至前633年在位。②展禽:即柳下惠,鲁国大夫。姓展,名获,字禽。③乙喜:即展喜,鲁国大夫。
(阅读指要)
面对来讨伐的齐孝公,乙喜既没有义愤填膺地正面指责对方的侵犯,也没有摆出一副乞怜之态请求对方退兵,而是用一种点化式的暗示方法,含蓄地、间接地对对方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直说得齐孝公同意讲和、退兵而还,从而顺利地完成了“犒师”的使命。文中记事简练而结构完整,对话简洁而个性鲜明。
(阅读训练)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焉,问于展禽(_________)  (2)不闻以(__________)
(3)寡君不(__________) (4)必不其社稷(__________)
【小题2】下列与文中“质之以牺牲”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大王来何操
C.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甚矣,汝之不惠
【小题3】下列“以”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臧文仲欲辞告B.若为小而崇,怒大国
C.不闻D.赐女土地,质之牺牲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使加己乱,乱在前矣,辞其何益?
(2)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
【小题5】请举一例简要说说乙喜的游说艺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为政》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B.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C.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D.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中国古代爵位称呼,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侯是第二等爵位。
B.“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文中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C.执事,本来指办事的官吏,在文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的意思。
D.东道主,古时中国民间宴请款留宾客的主人。客人由东来,则称主人为东道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充分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信任,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B.烛之武机智勇敢。他在秦伯面前能言善辩、不卑不亢,抓住秦伯心理深入分析,使秦伯心悦诚服,智退秦师。
C.郑伯是一个明智的君主。这表现在他能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说服烛之武时能引咎自责并对烛之武晓之以利害。
D.这篇历史散文,叙事能够注意伏笔和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
王孙圉(yǔ),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
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之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节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 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⑤上下:指天地。⑥薮:大泽。⑦宪:表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圉聘于晋 聘:访问,出使
B.以戒不虞者也 虞:欺骗
C.所以共币帛 币:财物
D.龟足以宪臧否 臧:善,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其为宝也,几何矣 ②其可怪也欤
B.①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
C.①若诸侯之好币具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①而导之以训辞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
B.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
C.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
D.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文中的“行李”指使者;现通常指人们出行时所带的衣物等生活日用品。
B.王孙圉认为观射父是楚国之宝,因为观射父能发表上乘的外交辞令,以使者的身份在诸侯间周旋,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
C.赵简子把玉弄得叮当作响来接见王孙圉,王孙圉不卑不亢地说,楚国真正的宝贝不是白珩,而是人才和物产。
D.王孙圉提出了六宝之说,详细地阐释了六宝的作用,生动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委婉地批评了赵简子。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
(2)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