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②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
③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④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桃之蕡”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手法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有黄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本诗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难免有重复单调之感。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小题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8-02-03 12:02: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抒情主人公回忆他们青春年少时欢乐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原因时,除了他们认为彼此年龄相仿、闻道相似之外,尚有“_____,_____”的顾虑。
(3)《小石潭记》中,柳宗元通过鱼的游动来写潭水清澈的一句是“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小雅·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王夫之评此诗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
①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
②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③蓁(zhēn)蓁:树叶茂盛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节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首句“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达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B.“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不仅揭示了新嫁娘拥有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将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C.第三节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以桃树枝叶的茂盛来象征新娘嫁妆之多之盛,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词。
D.全诗三节,每节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作比,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小题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静
①
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②
。爱
③
而不见,搔首踟蹰
④
。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⑤
。 彤管有炜
⑥
,说怿
⑦
女美。
自牧归荑
⑧
,洵
⑨
美且异
⑩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闲雅贞洁。姝(shū):美好的样子。②城隅:城角。③ 爱:同“薆”,隐藏。④踟蹰(chíchú):心思不定,徘徊不前。 ⑤彤管:指红管草。贻:赠。⑥炜:红色的光彩。⑦说怿(yuèyì): 喜悦。⑧牧:旷野,野外。归:赠送。荑:勺药,一种香草,男女相赠表示结下恩情。⑨洵:信,实在。⑩异:奇特,别致。
【小题1】下列对这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小题2】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题文)名著阅读。
【小题1】(小题1)阅读以下两则论语材料,选出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 )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12)子贡曰:“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A.“忠恕”是孔子待人“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是实践仁的重要方法。
B.“忠”就是对人尽心竭力,“恕”就是宽恕,原谅别人的错误。
C.“吾亦欲无加诸人”符合孔子的“恕”道思想。
D.“参”是指曾参,字子與,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小题2】(小题2)填空。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喜”是因为________;“惧”是因为________。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春秋
其他春秋作家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