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对下面《论语》章节的理解与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A.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B.孔子不但要弟子用言语讨伐冉有,也抨击了西周的统治是“苛政猛于虎”。
C.有若建议哀公实行“彻”制,减轻赋税,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D.有若的主张,是儒家以民为本,富民思想的体现,要藏富于民,使国家富强,百姓富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1 01:04: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小题。
(甲)司马牛①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丙)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②。君子引而不发,跃如③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
(注释)①司马牛: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魁的弟弟。桓魁因“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魁不是他哥哥。②彀率:拉开弓的标准。③跃如:跃跃欲试貌。
【小题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牛既不认兄长,又愁自己不能成为君子,因此陷入愁苦忧虑之中。
B.孔子启发司马牛,君子不忧不惧,因为君子能经常反省自己并做到问心无愧。
C.子夏用“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开导司马牛,要以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的变故。
D.子夏以为,只要胸襟开阔,“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不必为孤独而担忧。
【小题2】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认为,要根据受教育者才智的高低来传授不同程度的内容,比较高深的学问只能传授给中等以上才智的人。
B.公孙丑认为“道”虽然至高至美,但会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建议降低标准,以鼓励从学者不断地努力上进。
C.孟子以高明的工匠和神射手羿都不改变技术标准为喻,意在说明教学的标准定得高,才能提升笨拙的从学者的能力。
D.善于射箭的人,拉开弓只作跃跃欲试的姿态,而不把箭射出去,孟子以此为喻,意在说明教人学道要善于启发引导。
【小题3】从(甲)中能看出司马牛为何内心忧惧?从(乙)(丙)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