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选自《左传·殽之战》)
①原轸,本名先轸。
A.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B.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C.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惠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D.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6 09:47: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我以为,完成下面小题。

赵简子,名鞅,为赵氏孤儿赵武之孙。晋定公时,赵简子为执政大夫。

王孙圉,楚国大夫,为人机敏,善言辩,每出使诸侯,不辱使命。

楚晋常有行李之往来。十九年,王孙圉于晋,定公飨之。赵简子鸣玉以见,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珩①犹在乎?”对曰:“然。”简子曰:“为宝也,几何矣?”

王孙圉对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②。能作训辞③,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又有左史④倚相,能道训典而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⑤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楚国。又有薮⑥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者也。所以共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若诸侯好币具,而导之以训辞,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此楚国之宝也。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焉?”

“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⑦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六宝则足矣,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节选自《国语》,有删改)

(注)①白珩(héng):楚国著名的佩玉。②观射(yì)父:楚国大夫。③训辞:教导之言,这里指外交辞令。④左史: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⑤上下:指天地。⑥薮:大泽。⑦宪:表明。
【小题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孙圉于晋 聘:访问、出使
B.所以共帛 币:财物
C.以戒不者也 虞:欺骗
D.龟足以宪否 臧:善,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还也 ②为宝也,几何矣
B.①乃设九宾礼庭  ②使神无有怨痛楚国
C.①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②若诸侯好币具
D.①私见张良,具告事 ②而导之训辞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一词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使用,文中的“行李”指使者;现通常指人们出行时所带的衣物等生活日用品。
B.王孙圉认为观射父是楚国之宝,因为观射父能发表上乘的外交辞令,以使者的身份在诸侯间周旋,不会使对方的君主难堪。
C.赵简子把玉弄得叮当作响来接见王孙圉,王孙圉不卑不亢地说,楚国真正的宝贝不是白珩,而是人才和物产。
D.王孙圉提出了六宝之说,详细地阐释了六宝的作用,生动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委婉地批评了赵简子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龟、珠、角、齿、皮、革、羽、毛,所以备赋,以戒不虞者也。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
(2)有不虞之备,而皇神相之,寡君其可以免罪于诸侯,而国民保焉。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其众矣。”仆人以告,公遽见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有删改)
【注】①公子:指重耳,因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②郇(xún):西周封国,后属晋,在今临猗境内。③武宫:重耳的祖父晋武公的神庙。④吕、郤:即瑕吕饴甥、郤芮。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B.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C.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D.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周代爵位之一,《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诸等。西周时称伯的诸侯,多为小国之君。周平王东迁时秦国因护驾有功升爵一级,从子爵改成伯爵。
B.甲午,干支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合称,与干支纪年法不同,纪日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记日序,六十天为一周期。
C.狄,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后来也用于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泛称。古汉族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示与华夏族相区别。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稷原本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后被尊奉为五谷之长,与社并祭。《周礼》记载,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宗庙设于王宫之左,分别代表土地和血缘,同为国家象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耳回国途中,到达黄河岸边,阻止子犯离去,投璧盟誓,表现了君臣同心的决心。
B.重耳回到国内后,仍历经波折,直至派人在高梁杀死晋怀公,才终于登上晋国君位。
C.重耳在吕、郤的祸乱中,首先得到寺人披告密,后又借秦伯之手诱杀了瑕甥、郤芮。
D.重耳对敌人、故人虽然有嫌隙,但能善纳良言,及时改过;对介子推更是心怀愧疚。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2)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名词作状语 表时间)缒而出
B.晋函陵(驻军)
C.行李(包裹)之往来,共其乏困
D.若不秦(侵损、消减)
【小题2】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一条。
【小题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与“济而设版焉”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缒而出,见秦伯B.越国以鄙
C.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D.进斗金
【小题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
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贸易
B.吾子淹久于敝邑 淹:留
C.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厌:厌烦
D.不以累臣衅鼓  衅:涂抹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
A.以乘韦先 以乱易整,不武
B.未报秦施而伐其师 图穷而匕首见
C.犹秦之有具囿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若从君惠而免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小题3】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乘韦:四张熟牛皮。“乘”是四张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车称为一乘,一般驾车的马有四匹,因此“乘”字也可做“四”字用。
B.衰绖:衰,是一种麻衣;绖,是一种麻的腰带。两者在古代都是办丧事时穿的丧服,在晋国一直是黑色的。
C.左骖:靠左边的马。一般来说,在马车上,位于两边的马被称为骖,后来由此引申有陪乘的意思。
D.孤:自己称呼自己。与“寡人”一样,是古代帝王的一种自我谦称,因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这样称呼。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