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做边邑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图:考虑
C.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移:改变
D.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讵:同“拒”,抵抗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B.公将鼓之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夫晋,何厌之有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经对晋国无礼,并且对楚国怀有二心,因此得罪了秦晋两个国家。
B.结合第二则材料,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留下来的真正目的,还是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保卫郑只是借口。
C.《烛之武退秦师》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如知人善谏的佚之狐、顾全大局的烛之武、清醒理智的晋文公。
D.虽与郑国结盟,但以后若能得更大的利益,秦穆公一定会见利背盟,这充分反映了“国与国间只有永恒的利益”。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1 09:41: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含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唯君之 图:考虑、计划
B. 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C. 将取之 焉:怎么、为什么
D. 又欲肆其西   封:边境、疆界。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缒而出 夜:名词动用
B. 既东郑 封:名词使动
C. 若不秦 阙:使动
D. 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词作状语
【小题3】下列各项对特殊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介宾短语后置
B. 敢以烦执事     省略句
C. 夜缒而出,见秦伯 判断句
D.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小题4】下列对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过别的国家,鄙视远方的人,您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
B.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C.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给邻国赔偿呢?
D. 越过别的国家,鄙视远方的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事,为什么要灭亡郑国来陪给邻国土地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访诸蹇叔。蹇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节选自《左传·蹇叔哭师》)
(注释)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指七十岁:④脯资饩牵:脯,肉干;资,财物;饩牵,牲畜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潜师:秘密派兵B.蹇叔之子师 与:和
C.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通“避”,躲避D.秦师而无礼,必败。 轻:轻狂
【小题2】下列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陵(墓),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根据大行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长陵”,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公,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一种。如虢文公、宋襄公。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是功劳大爵位就高。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C.叔,是兄弟姐妹排行的次序,一般称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D.免胄,指脱下头盔,这是古代将士的行礼方式。如“左右皆免胄而下拜,超乘者三百乘”也指战车上的左右卫士脱胄卷甲,以示对天子的尊敬;还指决死。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搞从者/不胰散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B.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C.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膜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D.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胰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物描写,特征鲜明。如文中人物蹇叔的老谋深算,富有远见,秦穆公的刚愎自用,王孙满和弦高的机智聪明等。
B.弦高犒师,机智巧妙。弦高对秦师远道而来的热情慰问,句句是欢迎之词,处处是弦外之音,巧妙的用了缓兵之计。
C.王孙满年幼,眼光独到。他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皇武子言辞,柔中带刚。他在表示抱款的客气话语中则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秦国阴谋,其实是下达了逐客令。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佚之狐言于郑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之     从:跟随。
B.持千金之资物 币:礼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曰 谢:谢罪。
D.令将军与臣有 郤:隔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是古代爵位之一,故事发生的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B.九宾,君王接见外国使者的隆重礼节,由九个招待官员依次传呼接引来宾上殿。
C.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文中指秦王。
D.河,原来专指黄河,后来词义范围扩大,其他河流也叫河,在文中指的是黄河。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
A.是寡人之过也B.原举国为内臣
C.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D.亚父者,范增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同类题4

(题文)文言文阅读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小题1】(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东封郑,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B.焉用亡郑以邻     陪:增加
C.朝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D.秦伯说,与郑人。  盟:结盟
【小题2】(小题2)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沛公安在?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是寡人之过也
【小题3】(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大得多。
【小题4】(小题4)翻译下面的文言文。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